姑再奴·沙吾提:点亮童心的火炬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塔里木河畔的胡杨又添新绿时,三师五〇团夏河镇团史馆里传来悦耳的讲解声。五〇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副主任姑再奴·沙吾提正弯腰帮红领巾讲解员整理衣角,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鬓角的碎发上,也照亮了墙上“2025年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荣誉证书,这份沉甸甸的奖状,是对姑再奴·沙吾提深耕红色教育的最好见证。
姑再奴·沙吾提(左)在五〇团第二中学给学生讲军垦故事(资料图片)。三师图木舒克市融媒体中心 提供
生于斯、长于斯,家乡五〇团于她而言,是血脉所系,更是精神家园的根脉。
2019年那个落叶纷飞的秋天,她站在五〇团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接过校外辅导员聘书时,手心的温度至今记得——“那天风很大,却吹不散心里的热乎劲儿。”
她常说,自己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早在出生时就已注定——脚下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润着祖辈开垦荒地时洒下的汗水。
作为团史馆讲解员,姑再奴·沙吾提的声音里藏着五〇团的岁月密码。每逢清明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节假日,她便带领着孩子们走进红色资源宝库。当“老兵凿渠引水”的艰难困苦和“各族职工共建绿洲”的众志成城的故事在她饱含深情的叙述中徐徐展开,无论年幼孩童还是青春少年,都在历史画卷前屏息凝神——屯垦戍边的壮丽史诗、团场变迁的厚重足迹、民族团结之花的灿烂芬芳,就这样浸润了心灵深处。
作为校外辅导员,当学生们好奇地问她为何放弃城市繁华而选择回到五〇团时,姑再奴·沙吾提总会坦然地以自身抉择作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在她口中转化为最生动可感的教材。这位总是笑眯眯的辅导员眼里,藏着和团史馆老照片里军垦战士一样的光。
“校外辅导员是点亮童心的火炬手”——怀着这份信念,姑再奴·沙吾提与校内辅导员杨红梅默契携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搭建起红色文化传承的坚实桥梁。
他们依托团史馆,精心开设“传承红色文化、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培训班。他们悉心研创适合孩子们认知特点的解说词,利用课后时光,从吐字发音到情感表达,一点一滴手把手地引导孩子们触摸历史的脉搏。
为了让红领巾讲解员能看懂史料,她把许多老兵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脚本,给专业术语标注拼音,带着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出当年的地窝子。讲解员杨红梅还记得,有次培训结束后,姑再奴·沙吾提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还在笔记本上写:“要教孩子把‘团结’两个字念得有力量。”
如今,那些由她们悉心培育的“红领巾讲解员”,已成为团史馆中一道充满希望的风景。周末、节日或寒暑假期,总能看到他们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兵团发展的峥嵘岁月。正是在这种“沉浸式”的实践熔炉里,孩子们不仅锤炼了表达的技巧,更深刻体悟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分量——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已悄然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
五载春秋的倾心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兵团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校外组三等奖……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印刻着姑再奴·沙吾提带领孩子们在红色教育基地里行走的足迹。“看着红领巾讲解员们从胆怯走向自信,从懵懂迈向谙熟,就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姑再奴·沙吾提深情地说。
“胡杨扎根处,便是心安乡。”这句话被姑再奴·沙吾提写在工作日记的扉页。作为“兵三代”,她见过爷爷手背上的伤疤,听过父亲讲述军垦故事,如今她把这些记忆酿成滋养童心的清泉。谈及未来的打算,她望向窗外正在排练的红领巾讲解员们,眼里闪着光:“要让更多孩子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远值得讲,永远讲不完。”
夕阳西下时,姑再奴·沙吾提带着孩子们走出团史馆,晚霞为他们的身影镀上金边。远处的棉田翻着绿浪,一如当年军垦战士种下的希望,在新一代的心田里,生长出更加蓬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