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打烊的“家”
岳佳豪
7月24日7时30分,五师双河市的街道刚刚苏醒,外卖骑手李志强的电动车已穿梭在车流里。手机导航的收藏夹里,除了密密麻麻的送餐地址,还有一个特殊的定位——明珠街道滨河社区的暖“新”驿站。“以前送餐间隙只能在车座上眯会儿,现在进驿站能喝口热水、充个电,就像在城市里有了个临时的家。”李志强的语气里满是暖意。
这座城市里,像李志强这样的新业态劳动者有上千名。今年以来,双河市明珠街道党工委聚焦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急难愁盼,创新打造暖“新”驿站服务体系,不仅为他们筑起温暖港湾,更让这方小小空间成为连接城市与奔跑者的纽带。
“3个月我们走访了200多名骑手、50多家快递网点,摸清了他们最迫切的6大需求:临时休息、饮水充电、热饭就餐、应急救助、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双河市明珠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郝文颐说,需求清单清晰了,服务才能“靶向发力”。
基于此,街道创新推出“6×6”服务模式:配备“六个一”基础设施——一套休息桌椅、一组充电设备、一台微波炉、一个急救箱、一柜图书、一处饮水点;落实“六有”工作要求,提供六类日常服务与六项专业服务,明确六大功能定位。如今,辖区在标准化暖“新”驿站已建成15分钟服务圈,24小时不打烊。
在滨河社区暖“新”驿站,五六名骑手围坐在休息区,饭盒里的热饭冒着热气,旁边的微波炉不时“叮”地弹出一份加热好的餐食。骑手张明一边给手机插电,一边说:“这里扫码就能进,深夜下班也能来歇脚,太贴心了。”
驿站的墙上,一张“服务清单”格外醒目:12项特色服务一目了然——每月2日、12日、22日分别是“爱心理发日”“法律咨询日”……驿站里还设有“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室、“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室,常有骑手趁着接单间隙来聊聊心事、问问合同的事。
暖“新”驿站的意义,早已不止于“歇脚点”。在这里,新就业群体从城市的“奔跑者”,变成了基层治理的“参与者”。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现在才发现,我们也能为社区出份力。”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他口中的“出力”,是参与社区组织的“环境清洁日”,是在驿站的“议事角”为小区规划提建议,更是用服务换积分。
暮色渐浓,暖“新”驿站的灯亮了起来。骑手们陆续前来,有的捧着热饭坐在桌前,有的在充电区给手机充电,还有的围在“兼职网格员”公示栏前查看。在这个24小时不打烊的空间里,手机满格的电量、饮水机24小时供应的热水,以及留言板上那句“辛苦了”的问候,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最朴实的承诺:无论多晚,这里永远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