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东:“让每项工程都成为技术创新的沃土”
古力米拉·亚力坤、马军强
6月26日,和田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1#深孔放空冲沙洞闸井的衬砌施工完成关键突破,在昆仑山腹地2077米高海拔作业区,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实现了模板的“爬升”式施工,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这项由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建工水电集团”)吴卫东团队研发的创新型施工技术,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吴卫东作为兵团建工水电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技术研发能力突出,在科技奖项、专利创新及施工工法等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获评自治区建筑领域“优秀总工程师”称号;2023年,其负责的若羌米兰河山口水库工程斩获新疆水利工程领域首个“天山奖”;同年,重庆左柏水库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行业最高奖项“大禹奖”;2024年荣获自治区质量协会“质量提升先进个人”称号,并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优秀工程师计划。
“在戈壁滩上搞工程,不想点新办法不行啊。”54岁的吴卫东掸了掸工装上的水泥灰,笑容里透着朴实和坚定。他已经在水利一线摸爬滚打了23个年头,无论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现场,还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奎屯河引水工程隧道深处,他始终与团队并肩作战,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创新理念融入每一个施工环节,用实际行动诠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9年冬天,海拔2100米的奎屯河引水工程遇到了隧洞软弱岩层超挖的技术难题。吴卫东带领团队连续多日驻扎现场,反复研究地质图纸,进行大量实验分析。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他创新性提出的“周边装药结构”方案成功攻克了施工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作业效率。该技术方案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在随后的竖井工程建设中,团队又面临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导致的混凝土开裂问题。吴卫东组织技术人员全天候驻守工地,白天采集数据,晚上分析研究。经过三个月的系统试验,团队成功研发“长短段组合衬砌工艺”。
这样的创新故事不胜枚举。走进吴卫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不仅是工程图纸,还有一张特殊的“创新地图”,上面标注着38个工程点,每个点都记录着一项技术创新。
近年来,他已陆续将研发的分离式滑模台车、止水铜片压型机、闸井二期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法、斜井台车滑轮组牵引装置、渗漏水处理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等多种科研成果在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前海总干渠工程、三十八团石门水库工程、奎屯河引水工程、巴木墩水库工程、八大石水库工程、下天吉水库工程、吉音水库工程施工中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技术带头人,吴卫东还有另一个身份——校外导师。在石河子大学的讲台上,他总能把深奥的技术原理讲得生动有趣。“要看到钢筋的‘呼吸’,听到混凝土的‘心跳’。”这是他常对学生说的话。由他主编的技术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如今已成为许多年轻工程师的“枕边书”。
吴卫东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项工程都成为技术创新的沃土。”这句话道出了他最朴素的追求。
在十一师人才队伍中,像吴卫东这样的建设者还有很多。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戈壁荒滩上筑起座座丰碑,用科技创新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搞工程的人,要像胡杨一样,把根扎在土地上,把心用在创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