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不朽勋章 传承复兴力量·团场行记丨太行铁血铸戈壁 天山水润金银川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秦俊伟
8月的南疆,瓜果飘香,微风拂过,棉田泛起滚滚绿波。
一师一团金银川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天山支脉喀拉铁克山南麓。这个看似寻常的小镇,却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野二军步兵五师十四团,经历过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南泥湾大生产、中原突围、南下北返、保卫延安等。
新中国成立后,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扎根祖国边疆,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阡陌纵横的良田、林网如织的果园和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农场。他们传承南泥湾的奋斗精神,用汗水与忠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烽火淬炼——从太行山转战昆仑山
一团金银川镇七一八团屯垦纪念馆内,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生动记录着七一八团一路走来的英勇事迹。
“七一八团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平山团’。”一团金银川镇党委常委、一团副政委曲凯介绍,这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
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带领部队来到河北省平山县扩充部队,仅用1个月零3天的时间,就动员了1700名青壮年参军,成功组建了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也被称为“平山团”。
1949年2月,在人民解放战争将要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央军委作出了统一人民解放军番号的决定,三五九旅奉命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步兵第五师,七一八团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步兵第五师十四团。当年10月12日,十四团奉命从酒泉出发,在进军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挺进新疆。
1950年7月,十四团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开进戈壁沙漠沙井子,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70多年来,十四团忠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就是这支部队的真实写照。
荒漠扎根——军垦战士拓荒造田
放下武器,拿起农具,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对这支部队意志的重大考验,考验的不是他们纵横沙场、前赴后继的热血激情,而是旷日持久战风斗沙的坚韧不拔。
1950年7月中旬,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要求步兵第五师尽快开发沙井子,第五师命令十四团三营七连、八连、九连开赴沙井子,开辟新垦区。九连连长张伯发带领20多人组成首批小分队赶赴沙井子,在沙井子黄宫西南4公里外的戈壁荒原露营,开荒造田。
“白天开荒手指磨出血,晚上站岗枪管结满冰。”老八路张福元的儿子张卫东至今还记得父亲描述的当年屯垦戍边的场景。
至1950年9月,十四团三营在沙井子黄宫西南开垦出荒地379.5亩,经过灌水治碱,9月中旬全部种上冬麦,次年夏天就获得丰收。
1953年6月5日,新疆军区下达整编命令,将原步兵第五师十四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第一团。这是兵团创建最早的农垦团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屯垦戍边第一团。
军垦战士们在沙井子屯垦戍边,他们手提肩扛、拉犁垦荒、修建水利、拓野修路……手中的坎土曼一次次锄开板结的土地,脚下的盐碱地一寸寸松软了起来。
纪念馆里,记者驻足良久,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墙上的照片连成流动的历史长卷。
“我父亲那一代人,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他们用肩膀扛起了新中国建设大西北的重担。”在一团金银川镇,记者通过白苏波的手机,见到了他的父亲——年已百岁的老军垦白玉伦老人。
白玉伦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一营机枪连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随部队来到新疆,被编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一团,白玉伦开荒种过水稻,上山放过羊,半夜喂过马,沙漠里牵过骆驼。
“当年的日子真是太艰苦了!”记者不禁感慨道。
“可不是嘛!我父亲说,当年一眼望去,到处是戈壁荒滩,帐篷、地窝子就是战士们的家。父亲和战友们开渠修路、开荒种水稻,非常辛苦。”白苏波感慨道,“但却没有一个人退缩。父亲常说‘党叫干啥就干啥,是没有条件的’,他们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绿洲新生——金银两色布满川
“从沙井子到金银川,一条南泥湾的路,从泥泞走向远天。”兵团作家安静笔下的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小镇的蝶变。
41年前,沙井子改名金银川。2013年1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成立金银川镇,成为兵团管辖的第4个建制镇。经过70多年的建设,建设者们把昔日戈壁荒漠盐碱滩建设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集农、工、商、交、建、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于一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团场。
“小区里有树、有水,夏天坐在院子里很凉爽,生活越来越好了。”退休职工张介仁1961年从甘肃来到这里,住过地窝子、草棚子、土坯房,现在住上了楼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住进绿树成荫、路灯明亮、水电齐全的城镇,是一代代兵团人的共同梦想。如今,一团金银川镇城镇化率达70.7%,绿化覆盖率超36%,已然是一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军垦特色城镇。
“两手空空,白手起家。只要肯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一批批老战士、老军垦的后代,大多留在了新疆,努力建设着边疆。父辈们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传承。
“无论在哪个团场,兵团精神都是老一代兵团人传承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在老一辈兵团人的影响下,白苏波的侄子白鹏飞和儿子白鹏翔都选择留在一团金银川镇发展,在父辈们奋斗过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
粮如金,棉如银,金银两色布满川。这美好的场景曾是一代代金银川人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