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舞之约
——记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7月27日,吉尔吉斯斯坦国立白鹿舞蹈团带来的歌舞晚会《友谊的彩虹》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阿拉尔市分会场精彩上演。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潘许 摄
7月20日,在新疆人民会堂,演员佟丽娅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舞蹈诗剧《在远方 在这里》上表演。新华社记者辛悦卫 摄
7月的天山脚下,瓜果飘香,乐舞飞扬。7月20日晚,新疆人民会堂灯火璀璨,伴随着主题曲《让我们舞起来》的熟悉旋律,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文化盛宴,以“让我们舞起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8个国家和国内16个艺术团体的24支队伍,在17天里带来了52场精彩演出,用灵动舞姿架起了文明交流的桥梁,让多元文化在丝路古道上绽放绚丽光彩。
连接心灵的纽带
当舞台上的胡杨剪影逐渐清晰浮现,领衔主演舞蹈诗剧《在远方 在这里》的演员佟丽娅望着台下欢呼的观众,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轮廓。”作为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开幕剧目,这部作品以新疆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为灵感,用细腻的艺术笔触勾勒出了这片土地的壮美风光与脉脉温情。
演出中,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锡伯族的贝伦舞、塔吉克族的鹰舞等元素次第呈现。全剧通过6个篇章层层递进,将新疆各民族群众共居共业、水乳交融的生活图景全面呈现出来。在“致母亲”篇章中,演员们身着艾德莱斯绸服饰,以轻盈的旋转模拟塔里木河的蜿蜒;在“致爱情”篇章里,哈萨克族的马背情歌与汉族的秧歌步法巧妙融合,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部剧是家乡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佟丽娅在演出后接受采访时说。参与演出的300余名演员中,既有新疆本地文艺院团的骨干,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他们用默契的配合诠释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意。
乌鲁木齐市民胡昱恒激动地说:“看到舞台上熟悉的舞蹈,就像看到了我们的生活。这种艺术表现太有感染力了,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观众阿依古丽·艾则孜则表示,舞蹈中展现的多元文化交融场景,让她想起了自己国家的民俗风情:“艺术真的能跨越国界。我们虽然语言不同,但能通过舞姿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艺术成为连接我们心灵的纽带。”
超越地域的情谊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兵团,观众的热情像沙漠里的阳光,温暖又热烈。希望我们的舞蹈能够给观众们带来如春天般的享受。”7月27日晚,一师阿拉尔市大剧院内掌声雷动,吉尔吉斯斯坦国立白鹿舞蹈团领队扎克普别科夫·努苏巴雷在演出结束后对记者说。
作为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分会场之一,一师阿拉尔市迎来了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让这座戈壁新城的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艺术的魅力。
当晚的演出中,白鹿舞蹈团带来了20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舞蹈《星辰之舞》中,演员们旋转的裙裾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芒;管弦乐曲《白天鹅》以悠扬的旋律描绘出自然之美;民族传统节日舞蹈《马奶酒》则展现了牧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欢快的节奏让台下观众忍不住跟着拍手应和。
“这些节目里有我们熟悉的草原元素,也有不一样的艺术表达,太精彩了!”一师十二团职工王芳带着孩子来看演出,她7岁的女儿跟着《马奶酒》的节奏扭动着身体,脸上满是兴奋。
除了精心筹备的专业演出,白鹿舞蹈团的演员们还献上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快闪表演,用灵动的舞姿与热情的互动为现场观众带来意外惊喜。不仅如此,7月27日晚,这支舞蹈团还走进一师阿拉尔市文化馆大剧院,为当地的职工群众接连呈现了两场主题为“友谊的彩虹”的大型歌舞晚会。现场欢快的音乐与热情洋溢的舞步交织,让观众深深陶醉。
观众们在欣赏吉尔吉斯斯坦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与音乐的同时,更透过这场跨国文化盛宴,真切感受到了两国人民跨越地域的深厚情谊。
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走进兵团,是推动兵地文旅事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
跨文化的艺术碰撞
从乌鲁木齐主会场的恢宏盛宴到各分会场的特色展演,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如同一条灵动的纽带,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串联起来,在天山南北奏响文明互鉴的乐章。
52场演出中,既有传承百年的经典剧目,也有直击人心的现实题材,更有跨越国界的艺术碰撞,每一场都让人回味无穷。
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内,天津音乐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联袂献演的民族歌剧《二泉》首演即引发轰动。这部改编自华彦钧(阿炳)传奇人生的作品,将《二泉映月》的悠扬旋律与歌剧艺术相结合,用“致黑暗中的光明”的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歌唱家王宏伟在采访中说道:“这是两地文化的交融,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的鲜活生长。我们并非简单地把《二泉》搬到新疆,而是让它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新的枝芽。”
7月23日,新疆人民剧场内气氛热烈,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带来的《卡门》炽热奔放,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演员们将弗拉门戈的激情与芭蕾的优雅完美融合,吉普赛女郎卡门的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在足尖旋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但那种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学生李婷说,“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表达,让我真切体会到舞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禁毒警察的痛是沉默的,但舞蹈要让它震耳欲聋。”7月21日,乌鲁木齐京剧院内座无虚席。在《破冰》中饰演李飞的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员石仁琦,用震颤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卧底缉毒的生死抉择,台下观众屏息凝神,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这部改编自《破冰行动》的舞剧,首次以舞蹈语言刻画隐秘战线的英雄,被业内誉为“中国禁毒题材舞剧零的突破”。
“我们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让更多人真正读懂禁毒警察那份默默的奉献与坚守。”该剧导演王圳冰坦言。
经典作品的创新演绎同样引发热议。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在乌鲁木齐大剧院上演时,当足尖上的“黛玉葬花”亮相时,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该剧打破传统线性叙事,以芭蕾语言诠释中国古典文学,让东西方美学在舞台上碰撞出奇妙火花。
“用西方芭蕾这种艺术形式来演绎《红楼梦》,其实让我们对书中的情感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这种创新让经典离我们更近了。”新疆大学学生张晓雅看完演出后说。
多元文化的相知相融
“从2008年第一届舞蹈节到现在,我见证了它从‘家门口的盛会’变成‘连接世界的桥梁’。”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员马依热·艾买提江已连续多年参与演出,她表示最明显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新疆本土作品走向了国际舞台。“我们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等剧目已在多个国家巡演,每次演出都能感受到外国观众对新疆文化的喜爱。”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余洁介绍,本届舞蹈节的亮点在于“架起丝绸之路的连心桥”,不仅邀请了中亚五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艺术团,还让舞蹈家们走出剧场,在城市地标、旅游景点等场所与群众互动。
8月5日,随着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的舞剧《骑兵》落幕,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画上圆满句号。这部讲述草原儿女投身革命的作品,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上演,让爱国之情在舞步中实现同频共振。正如佟丽娅在采访中所说:“艺术是无声的语言,却能传递最真挚的情感。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舞者在天山脚下共舞时,我们书写的,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篇章。”
从乌鲁木齐的璀璨舞台到一师阿拉尔市的戈壁剧场,从古典芭蕾到民族舞蹈,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用艺术的力量,让多元文化在丝路古道上相遇、相知、相融。这里的每一个舞步,都是对文明互鉴的礼赞;每一次掌声,都是对和平友谊的期盼。正如天山脚下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这场舞蹈盛会留下的,不仅是精彩的演出,更是跨越国界的心灵共鸣,是在新时代续写的“丝绸之路”文明交融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