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老兵记忆丨“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兵团日报社“老兵记忆”采访组
抗战老兵冯振祥近照。(8月1日摄于其家中)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苟汇敏 摄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8月1日,在九师朝阳新区的一栋居民楼里,96岁的抗战老兵冯振祥脊背微弓,静静坐在轮椅上,断断续续哼唱着这首老歌。身旁的女儿冯萍知道,只要这首歌的旋律一响起,父亲的思绪便回到了那烽火连天、拓荒戍边的岁月。
1929年,冯振祥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总念叨,小时候,每天天刚亮,父亲便扛着锄头下了地,母亲则在灶台前烙饼,麦香混着灶烟漫出来,裹着一家人的光景。但这清苦却平静的日子,很快被日本侵略者的刺刀挑破了。
“鬼子的岗哨就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他们手里的刺刀泛着青幽幽的光。”冯振祥回忆起这些细节,拳头不由攥紧,指节发白。他亲眼见过那些侵略者在村里横行的模样:抢粮、烧房、糟蹋妇女……有一回,邻居婶子揣着两个窝头,想偷偷送给山里的八路军,刚挨近岗哨就被发现,刺刀“噗”地一下就扎进婶子的后背,婶子怀里的窝头滚落在地,沾满鲜血。那天夜里,全村人谁都不敢点灯,只有阵阵呜咽声在黑夜里回响。
仇恨像种子在心底扎了根。13岁的冯振祥加入儿童团,跟着民兵给八路军送粮,粮食藏在裤腿里,“哪怕被发现打死,这粮也得送到八路军手里”。16岁那年,他瞒着爹娘揣上旧棉袄,偷偷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齐河县武装大队,开始真刀真枪跟鬼子干。
因年纪小、识得几个字,大队领导安排冯振祥进入县城小学学习,并以此为掩护,为部队传递情报与文件。白天,他是课堂上专注学习的学生;夜晚,便揣着粉笔和传单,在城墙根、店铺门板上书写抗日标语、张贴宣传品,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抗战。
1946年,齐河县武装大队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冯振祥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48年,在解放陕西的战役中,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战斗打得天昏地暗,硝烟呛得人睁不开眼,子弹嗖嗖地擦着耳朵飞。”忽然,一阵剧痛从后背传来,冯振祥回头一看,一颗子弹打穿了自己的后背,打断了骨头。
“那次最险。”冯振祥抚着后背的伤疤,声音低沉,“子弹再偏一寸,我这把骨头就要留在陕西的黄土地里了。”冯萍记得,父亲总念叨那些惊心动魄的夜晚:“哪有囫囵觉睡?枪始终搂在怀里,枪托磨得发亮,耳朵像支棱的雷达,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得支起身子。敌人凶得像饿狼,可咱不怕!枪在手里,弟兄们在身边,死也得往前冲。”
仗打赢了,冯振祥荣立三等功,还见到了王震将军。“将军握着我的手问年纪,我回答说20岁了,他笑着说‘好小子’ ,还写了段话给我们领导,说我年轻,要好好培养。”讲起这段经历,老人开心地笑了。这份手迹,至今珍藏在九师一六二团的展览馆里。
后背的枪伤,让冯振祥每到阴雨天就疼得睡不着觉,右臂再也抬不到肩膀高。可冯振祥从不叫苦,他说:“这算啥?比起那些没回来(牺牲)的弟兄,我好多了。”
1949年,冯振祥随部队进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集体转业的冯振祥和战友们一手握枪守边疆,一手拿镐种庄稼,在荒原戈壁上垦荒造田、大兴水利,成了共和国“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哨兵”。
1962年,因工作调动,冯振祥带着全家人来到农七师第三管理处叶尔盖提农场(现九师一六二团),在园林连当指导员。望着眼前这片戈壁荒滩,冯振祥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非要让这满眼的光秃秃冒出绿来不可。“树能活,人就能扎下根。”这话他常挂在嘴边。
1984年离休后,冯振祥仍坚持参加政治学习,记性虽渐渐差了,但有些事却刻在骨子里。夜深时,家人常能听见他在梦中喊:“快跑!有敌人!他们牺牲了……”冯萍跑过去,只见父亲满脸泪水,喃喃地说:“我没能把你救回来。”
冯振祥总向孩子们“唠叨”:“要节俭,要珍惜,要正直,要担当。”饭桌上掉个米粒,他准会捡起来吃掉。“当年在陕西,树皮、树根都得抢着吃。”见孙辈剩饭,他举着右臂的伤疤说,“这伤为了啥?就是为了你们能吃饱,可不能糟蹋粮食。”
2024年夏天,冯萍带着父亲回了趟一六二团。风里裹着沙枣花香,高楼顺着柏油路排开,树荫里跑过追蝴蝶的孩子,哪还有半分当年戈壁滩的模样。轮椅上的冯振祥望着路边成排的白杨树,忽然哼起了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冯萍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信念,“我们为父亲感到自豪,也必将把老一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林、陈琼 常驻记者苟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