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新夜态”激活“夜经济”
——看十二师如何将璀璨夜色转化为消费新动能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通讯员颜丹丹、赵杰
7月15日,孩子们在十二师新天润美食天街游乐场畅玩。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摄
7月15日,游客在十二师新天润美食天街购买小吃。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摄
香气四溢的美食、新奇有趣的表演、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正点亮城市夜空,撬动夏日消费活力。
入夏以来,十二师各夜市人潮涌动,“烟火气”十足,夜经济正从以餐饮购物为主的街巷夜市,向融合文化、旅游、科技等多元新业态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升级。如何进一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需求,释放消费新活力?怎样营造和谐美好、安全有序、舒适便捷的夜间休闲消费环境?记者深入多个夜市一探究竟。
多元场景融合
激活流量密码
7月14日晚,随着璀璨灯光次第点亮,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十二师新天润美食天街的“夜篇章”正式开启。
“城北小巴扎”灯火通明,编织着梦幻图景。湖北小龙虾、四川麻辣兔头、湖南臭豆腐、新疆红柳烤肉……百余种天南地北的风味在此汇聚,游乐设施与文创产品相映成趣,每晚吸引超5000人次涌入。
游客陈涛举着手机记录下眼前的热闹:“逛了手工集市,尝遍了各地小吃,太满足了!”他脸上的惬意笑容,正是场景融合魅力的最好诠释。
从河南来十二师创业的“85后”店主田雪,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文创优品店。“白天是商铺,晚上变身夜市摊,这里像个窗口,可以把新疆好物分享给更多人。”田雪介绍道。
“曾经的养禽场如今成了生活秀场,特色市集深受欢迎,日均客流量有1.5万余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超六成。”十二师常州街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组组长颜丹丹介绍,管委会着力打造“文旅+新场景”消费模式,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通过织线扩面提升夜间消费活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潮文化”互促共进。这里汇聚了3000余家各类经营主体,新天润天街与“城北小巴扎”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常州街夜间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夜游十二师,还有更多精彩选项。在亚心花海·西域欢乐城,实景马战《戈壁风云》重现古战场豪情;极限杂技、马戏表演妙趣横生;夜幕降临后,梦幻灯光秀、篝火晚会与非遗喷火绝技轮番登场——游客在心跳加速的体验中,触摸着这片土地滚烫的文化脉搏。
在十二师,非遗集市、音乐节、露营文化等新消费模式竞相涌现,“夜生活”不断迭代升级,持续“破圈”,正成为撬动新消费、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流量密码”。
精细管理服务
守护烟火安宁
灯光如瀑,歌声流淌。三坪农场商业街的夜晚,整齐排列的摊位前人潮涌动,商户自觉规范摆放商品,热情地招呼服务顾客。食客们穿梭在烤肉的烟火气与热馕的香气间,鼎沸人声与悠扬歌声交织成一幅安心祥和的夜景。
“商户们都自愿签订了承诺书。经营面积也都清晰界定。”十二师住建局业务科(城市管理科)副科长姚鹏道出了平衡市容与活力的关键。为规范夜间经营秩序,十二师团场、社区开展多轮走访,将商户关切与民生诉求转化为“定时段、定区域、定标准”的精细化管理方案,政策宣讲先行,让规范经营成为商户的自觉行动。
为优化消费体验,十二师在各商业区周边新增百余个停车位,设置数十处硬隔离设施保障行人安全。环卫工人加密清扫频次,物业公司实时监控噪声污染。
“以前深夜经营总担心扰民,现在应急预案周全,心里踏实多了。”一位烧烤摊主擦拭着“门前三包”责任牌说道。
6月13日,十二师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师文旅局、常州街片区管委会联手打造的全师首个“旅游投诉调解室”,将营业执照办理、食品许可等高频服务集中整合。30分钟响应、24小时调解、3日回访的闭环机制,让投诉办结效率提升60%。投诉窗口前,解决了住宿纠纷的游客感慨:“没想到纠纷在夜里也能这么快得到妥当处理!”
在新天润美食天街这片20万平方米的餐饮乐园,“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十二师餐饮与酒店行业协会会长、“我家小厨”餐饮负责人张昌平说:“协会积极引导从业者在经营、管理、安全、卫生、培训等方面加强自律和规范。”正是行业自律的力量,助力这条餐饮名街连续三年保持食品安全“零投诉”。
近年来,十二师多措并举推进夜经济综合治理,强化监管监督,提升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妥善解决夜经济商圈周边居民关切,着力打造和谐美好、安全有序、舒适便捷的夜间消费休闲环境,推动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充分释放活力
激发发展潜力
从热闹非凡的夜市到灯火辉煌的文创商圈,从精彩绝伦的文化演出到活力四射的夜间运动,夜经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十二师发展的新引擎和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下一步,如何充分释放“夜经济”活力,助推其更加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夏日,市民夜晚出行意愿增强。激发这部分消费潜力,是激活内需动能的重要环节。”十二师商务局综合科科长、四级调研员李新湘表示,需促进多业态融合,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在传统业态中,更多融入旅游、文创、体验、娱乐、数智等多种业态,满足消费者追求更加多样化的美好生活消费需求。
十二师差异化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夜经济主题专区。结合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美食美景、传统商圈等,通过差异定位、错位布局,打造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夜经济集聚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夜间消费选择。
此外,还要适应新需求,打造跨界混搭的夜经济形态。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可以把不同经济形态相结合,打造减压夜市、银发夜市、心理夜市等新场景。
李新湘表示,为了确保消费者在夜消费中获得更多安全、稳定、舒适、便利的体验,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精细化管理。如推出夜经济公交专线、延长骨干线路服务、强化轨道接驳,便利夜间出行;鼓励延长营业时间,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商户提升夜经济服务品质;加强市容巡查和治安巡逻,避免噪声扰民、占道经营、污染环境;此外,还可以构建智慧监管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实时性、便利化的服务。
灯火辉煌焕生机,新“夜”态正深度激发十二师“灯光下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