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和兵团首个“中国文学之乡”的生长密码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8-11 08:21:56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赵霞

胡杨扎根处,文脉何以成河?

——新疆和兵团首个“中国文学之乡”的生长密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张美玲

“兵团故事就是一个奇迹的故事,我想把这些故事讲好、讲出去,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像当年我的父辈一样涌入这座城市,涌入七师,涌入兵团。”7月20日,我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陆川在七师胡杨河市举办的第二期“文学名家大讲堂”上动情地说。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围绕“以文立城、以文化人”,致力于让文化浸润这片热土。胡杨河这座年轻的城市也一跃成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高地,激发出文化自信的雄厚力量。

今年6月,这座军垦新城再添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成功创建为“中国文学之乡”。自此,胡杨河市成为全国第24个、新疆和兵团首个“中国文学之乡”。

日前,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七师胡杨河市,感受其在新时代推进文化润疆、彰显先进文化示范区使命担当的生动实践,探寻这一“中国文学之乡”的生长密码。

深植军垦文化根脉

拥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在文学事业方面有开拓性的发展,是“中国文学之乡”评定的首要标准。

7月20日,在七师胡杨河市第二期“文学名家大讲堂”上,我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陆川为师市文艺爱好者授课。“文学名家大讲堂”是七师胡杨河市深入推进“中国文学之乡”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期借助文学名家的资源和力量,促进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推进文化润疆取得新成效。赵光荣 摄

走进七师胡杨河市,随处可见军垦文化的印记。从地窝子遗址到军垦博物馆,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兵团人当年的艰辛与奋斗。作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七师胡杨河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军垦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这片土地的灵魂所系,它不仅是对那段艰苦创业岁月的铭记,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与鞭策。

以文化人、代代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不断挖掘军垦文化精髓,聚焦“戈壁母亲故乡 军垦文化新城”文化定位,擦亮“中国军垦文化之乡”品牌,着力打造以“戈壁母亲”品牌为统领的一二四团“军垦红果文化之乡”、一二五团“军垦红柳文化之乡”、一二六团“军垦戈壁母亲文化之乡”等军垦文化品牌,使师市文化素质得以整体提升。

军垦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艺创作的支撑。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到新世纪的热播电视剧《戈壁母亲》《热血兵团》《大牧歌》,七师涌现出沈凯、陆天明、陆川、韩天航、韩子勇、丰收、红柯、李娟、萧飞、薛周琦等一批知名作家,他们以笔为犁,耕耘出一片片军垦文学的沃土。在这片土地上,先后有6人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鲁迅文学奖”“绿洲文艺奖”等奖项,以韩天航为旗帜的军垦文学、军垦电视剧享誉全国。

打造兵团文化高地

走进位于七师一二六团的韩天航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韩天航各个时期的照片,展柜里摆放着保留下来的韩天航的创作手稿。

在七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美术馆举办的“群星耀天山・跟随我的阿勒泰”兵地融合天山北坡文化馆联盟农民画巡展上,阿勒泰地区文化馆(美术馆)副馆长张勇向观众介绍参展作品(资料图片)。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牛想为 摄

“《戈壁母亲》这部小说,就是韩天航在这个房间里创作出来的。1963年,19岁的韩天航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怀揣着作家梦想,主动报名从上海来到兵团,自此与兵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他抡过坎土曼、挖过地窝子……火热的生活,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二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康丽娓娓说道。60余年来,韩天航累计完成20余部600万字的兵团题材作品,其中的5部作品获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6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七师胡杨河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履行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积极拓展文化润疆的方式和内容供给,发挥韩天航等军垦作家的引领作用,坚持精品创作和文化传承同步推进,实施文艺精品“十个一”创作工程,集中推出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七师胡杨河市故事、兵团故事,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文化繁荣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奔腾的奎屯河》获第十七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优秀奖,歌曲《追光的人》、散文集《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获第十届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系列美术作品《奎河破冰人》入选2024年度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油画《童年记忆——父亲的棉袄》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新时代文学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勃勃风景,正在这片土地上旖旎展开。

文学的繁茂之林,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滋养。对于身处基层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而言,文学内刊犹如深植文学土壤的“种子培养皿”和“养料输送器”。

七师胡杨河市倾力打造《准噶尔文艺》《胡杨河艺术》两份文学内刊,累计发表本地作家作品2000余篇800余万字,涵养了七师胡杨河市的文学生态。一批中青年作家以《准噶尔文艺》《胡杨河艺术》为起点拔锚起航,走向了全疆乃至全国。

“我们打造了以韩天航、陆天明、董立勃、李娟等知名作家命名的文化名家工作室,邀请文化名家为基层文艺工作者和职工群众普及文艺知识,推荐文艺骨干外出参加各类文化培训,有力提升了文艺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文艺修养,形成了不断出精品、不断出人才的生动局面。”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马新兰介绍说,师市现有国家级作协会员20余人,自治区级、兵团级作协会员50余人,师市级作协会员116人。

“胡杨河市成为‘中国文学之乡’,不仅仅因为七师胡杨河市是兵团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因为这里有非常优秀的作家群体,更在于师市党委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兵团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潘峰勤说。

今年,七师胡杨河市积极申请中央文化润疆、兵团文艺精品工程专项资金510万元,全力推进电视剧《年轻的城》拍摄;组织创作一套文学丛书,包括长篇小说《垦荒》《生死守候》,散文集《瀚海绿风》《我能看见的人生》,报告文学《胡杨河——年轻的城》和诗歌集《在胡杨河的琴声里遥望》等;创作完成音乐专辑《遇见胡杨河》和《胡杨河之恋》;举办首届新疆小幅油画·综合材料精品展胡杨河市巡展、《奎河破冰人》连环画展、“军垦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全方位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从荒原到新城,从锄头到笔头,七师胡杨河市以文学之名,凝聚起文化润疆的强大合力。

筑牢文学创作根基

8月5日,夜幕低垂,位于中哈边境的一三七团阿吾斯奇边防中心“育才图书室”内,明亮的灯光与书香交织,执勤归来的护边员赵琦手捧《平凡的世界》读得津津有味。“读一本好书,让我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赵琦这样说。

在七师一三〇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悦读书城),几名学生潜心阅读(资料图片)。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完善连队(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徐玥 摄

在江苏省淮安市援疆工作组的支持下,15个育才图书室如知识绿洲遍布团场连队。

农家书屋是团场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瞄准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团场连队、社区农家书屋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存书种类和数量,满足职工群众多元化阅读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该师市共建有农家书屋177个,藏书总量达30余万册。

“通过建设基层文化阵地,我们将文化的种子播进了基层沃土,为基层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马新兰说。

文学必须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这也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七师胡杨河市举办的“军垦文化进社区”活动中,该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秀生为文学爱好者签名赠书(资料图片)。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积极举办“戈壁母亲”主题诗歌朗诵会、“军垦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谷欣玉 摄

长期以来,七师胡杨河市组织本地作家围绕新时代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开展主题创作,积极举办“戈壁母亲”主题诗歌朗诵会、“军垦文化进校园”、全民阅读等一系列文学活动,滋养职工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使职工群众的精神生活充盈起来。

“被命名为‘中国文学之乡’,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褒奖,更是赋能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资源。推进‘文学之乡’建设,既能培育创作人才、激发群众创作活力,形成精品与人才频出的良性生态;又能以文化为内核,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马新兰说。

下一步,七师胡杨河市将深耕文化沃土,以文学创作夯实发展根基,充分释放韩天航、陆天明、丰收、王伶等文化名家工作室的品牌效应,打造差异化文化IP,构建“文学创作——文旅体验”的完整生态链,让文学力量深度赋能“戈壁母亲故乡 军垦文化新城”建设。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