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师柳树泉农场:节水增效 滴水“生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通讯员王晓燕
清晨6点,十三师柳树泉农场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六连种植户赵建龙没有像父辈那样扛着铁锹奔向水渠,而是悠闲地拿着手机拍摄葡萄长势。
“搁以前,浇水得整夜守着水渠,一沟一沟挖口子、堵豁口,天亮时浑身是泥,像从泥水里捞出来似的。”赵建龙直起身,看着视频里饱满的果实,笑容轻松,“现在,水和肥直接‘喂’到根上,省事儿不说,用水量还大大降低了!”
赵建龙的这份轻松,源于柳树泉农场一场“向水要效益”的深刻变革。
地处东天山脚下的柳树泉农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年降水量仅有37.7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192毫米。团场3.2万亩耕地宛如摊在戈壁上的“干饼”,全靠灌溉维系作物生机。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柳树泉农场自2017年起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上级拨付资金、自筹资金等方式,持续完善井房、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目前,团场70%以上的农田实施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六连作为柳树泉农场首个试点连队,率先尝到了甜头。全连4200亩农田早早换上了“滴灌装”。“以前漫灌,水顺着沟渠淌进田里,看着浇透了,其实大半都蒸发了,还容易把土壤里的盐分冲至表层。”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宾国荣蹲在田埂上,扒开表层土,只见根须密密匝匝扎在湿润的土壤里,“现在水直接往根上走,不仅省水,病虫害少了,农药残留也降了好多,葡萄的品质还提升了。”
在柳树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建斌看来,这场变革带来的变化远不止“省水”。“以前是‘大水漫灌’,不管作物需不需要,一股脑浇下去;现在是‘精准滴灌’,水、肥、气、热都按作物需求来,这是粗放农业迈向精细农业的关键跨越。”杨建斌指着连片的葡萄田说,“我们专挑集中连片、条件好的地块先改,就是为了实现集约化管理,让每一分投入都能见到实效。你看这管道埋在地下,不占地,还能通过阀门精准控制用量,亩均节肥10%,成本降下去了,效益自然就上来了。”
如今,这场节水变革已在柳树泉农场全面铺开,2万余亩农田穿上了“滴灌衣”。一组数据极具说服力: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后,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曾经紧绷的“水脖子”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节水不是减法,是加法。”柳树泉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牙合甫·吐哈西望着长势喜人的葡萄田,目光中透着坚定与自信,“下一步,要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全覆盖,做好节水‘大文章’,让每滴水都能‘生金’,真正实现节水、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