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沙地里刨出“金饭碗”
——兵团沙漠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脚下,是松软的沙土;地上,是茂盛的果园——这看似矛盾的画面,正是兵团人在戈壁沙漠上书写的生态奇迹。
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产业绿洲?如何发展具有兵团特色的沙漠经济?未来的兵团,将如何向戈壁要效益?日前,就这些问题,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多个沙漠周边团场一探究竟。
昔日戈壁荒漠 今朝瓜果飘香
盛夏时节,十四师二二五团苹果种植基地里果香弥漫。这个曾经“抓把土都硌手的沙窝窝”,如今已然成为瓜果飘香的致富沃土。阿依吐兰汗·吾加比力一边熟练地剪枝,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辛勤劳动换来了大丰收,最让人开心了。”这一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二二五团广大种植户的心声。去年,阿依吐兰汗·吾加比力种植管理的11亩苹果园获得丰收,纯收入达5.5万元。
2020年以来,二二五团大力发展林果产业。针对种植户不敢种、不会种、种不好等难题,团场积极引进现代农业企业,邀请高校、农业科研院所、林技推广单位的技术人员给予现场指导。矮砧密植技术的推广,更是给团场苹果园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
“矮砧密植,就是用矮化砧木嫁接苹果品种,每亩地较传统果园可以多栽种145株果树,还能实施机械化作业,节省60%的人工成本。”二二五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毛文介绍,采用这种先进的种植模式,可以让果树结果更早、产量更高,便于机械化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如今,除了苹果,葡萄、桃子、西梅等特色林果种植也在二二五团蓬勃发展,为团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三师五十一团二十连大棚基地,三师农科所的专家为种植户讲解唐王古瓜育苗技术要点(资料图片)。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打响唐王古瓜等农产品品牌,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玲 摄
目光转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三师五十一团十九连,在这里,一望无际的瓜田已经收获完毕,甜如蜜、香似草、脆胜冰的唐王古瓜通过冷链运输,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石河子大学南疆研究院教师徐学彬介绍,唐王古瓜产自叶尔羌河下游和喀什噶尔河沿岸的冲积平原,是当地库克拜热瓜的一个品种,因主要种植区地处“唐王城”古地,故名“唐王古瓜”。古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商旅行经此地时舟车劳顿,当地人皆以唐王古瓜款待,唐王古瓜的美名随驼铃声声传至远方。
如今的唐王古瓜,产量与效益已经趋于稳定。为了进一步打响唐王古瓜品牌,往精品果方向转型,石河子大学在三师图木舒克市建立了南疆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科学高效的农业种植管理方式,稳步提升果品品质。徐学彬告诉记者:“示范基地种植的唐王古瓜采用精细化管理,通过集成双膜小拱、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现代化技术,保障唐王古瓜在整个生长周期营养均衡,再依托套袋、垫瓜等手段,促进果实形态周正、花纹美观。”接下来,徐学彬还计划与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专家共同攻关解决唐王古瓜的冷藏储存问题,以期通过错峰上市,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果香四溢引客来 甜蜜产业促增收
7月19日,第十一届甜瓜文化旅游季在六师一〇三团启动,乌鲁木齐市民王佳丽现场品尝“西州蜜25号”甜瓜后,兴奋地说:“这瓜又脆又甜又香,我要买上十几个拉回乌鲁木齐!”王佳丽告诉记者,每年甜瓜成熟季,她都会和家人自驾来到一〇三团,品尝购买甜瓜后,再去兵团知青纪念馆、新渠古城遗址、十连凰家梁水库转一圈,每次都收获满满。
在六师一〇三团五连,种植户忙着采摘甜瓜(资料图片)。一〇三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条件,使这里出产的甜瓜色泽金黄、网纹细密、皮薄肉厚、香甜酥脆,出口到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魏新江 贺绍龙 摄
一〇三团蔡家湖镇,这个坐落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小镇种植甜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标准化种植、智慧农业管理和品牌化运营,使一〇三团早已成为“中国甜瓜之乡”、全疆最大的甜瓜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国外市场。
在此基础上,一〇三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依托S21阿乌高速公路地缘优势,将甜瓜文化与兵团红色文化相结合,整合辖区兵团知青纪念馆、亮剑团史馆、新渠古城遗址、十连凰家梁水库、十四连沙漠旅游等资源,开发出田园观光、徒步探险、汽车越野拉力赛等全域旅游项目。
一师五团沙河镇果农在分选苹果(资料图片)。五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林果业独特优势,出产的苹果汁多味甜、酥脆爽口,深受消费者青睐。李康 摄
8月3日,一师十一团的暖棚冬枣园中,颗颗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诉说着甜蜜的故事。“当初这里全部种植的是骏枣,如今不仅嫁接了冬枣,还全部实现了大棚种植。”十一团十连职工、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管理员兰燕感慨道。这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与沙海相依的团场,不但在沙地里种出了“金果果”,还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吸引了各地客商纷纷前来签合同、谈合作,鼓起了职工群众的“钱袋子”。
“挂果期间,我们按照一个枝吊挂5个果的标准,严把质量进行疏果作业,采收前还要进行最后一次筛选,确保每颗出棚的冬枣都达到质量标准。”阿拉尔市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冬枣基地技术员刘永刚介绍,通过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果品甜度稳定在了25至30之间,亩产量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与阿拉尔市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合作已有8年之久,就是看中了这家公司稳定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启东对记者说。
同时,阿拉尔市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20余户家庭从事冬枣产业,实现户均年增收5万元,企业每年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
让荒滩变绿洲 向戈壁要效益
2024年11月28日,在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片沙地被红柳、玫瑰花苗所覆盖,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顺利实现闭环。取得这一重大成就,彰显了我国生态治理的决心与能力,也为农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漠,会发现曾经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上,如今已是各类林果生机盎然。
新疆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戈壁沙漠和30%以上的盐碱地,南疆地区全年日照时长达2550至3500小时,无霜期长达218天,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兵团众多团场分布在沙漠戈壁周边,发展沙漠林果业,拥有充足的光热资源优势。
“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些团场,风沙大、降水少、土壤贫瘠、环境恶劣,通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一批耐干热、抗风沙的作物。像红枣、葡萄、甜瓜等瓜果,由于雨热不同期、空气干燥、病害轻、昼夜温差大等原因,糖分积累多,口感格外香甜,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同时,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林果等种植上都具有成熟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体系,是兵团向戈壁沙漠要效益的显著优势。”新疆农垦科学院林园研究所所长姜继元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得益于强大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人数众多的兵团科技特派员队伍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在水肥一体化、盐碱地改良等20个领域,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大大提升了兵团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生产效率。通过合作社组织引领,兵团还将职工群众有效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从2014年起,便选派科技特派员奔赴兵团各师市和地方乡镇,建立起“精准匹配、长效服务”机制。10余年来,累计选派1.1万余人次,为72个团场(乡镇)、142个连(村)提供科技支农服务,组织实施科技服务项目1840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431项,建起了30个“科技小院”。
以科技助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依靠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保障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在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兵团必将在广袤的荒漠戈壁上,绘就更加壮美的农业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