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能源人的坚守与担当
贾蕙伊
1992年,20岁的徐海军走进石河子市东热电厂,成为一名基层值班员。汽机的轰鸣声,成了他职业生涯最初的背景音。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从值班员成长为能源领域的管理者,足迹从传统火电延伸至新能源前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能源人的责任与担当。
从值班员起步,徐海军与机组设备朝夕相对,与班组同事朝夕相处。深夜值班室那盏不灭的灯,映照着他紧盯每一个细微参数跳动的专注面庞;与同事们围着设备拆解、讲解,直至每个人都点头明了……11年的值班员与班长生涯,让他熟悉每台设备的“脾性”,凝聚起一个团结和谐的班组。
“最怕的就是突发状况,电话一响,心就跟着提起来。”工作中,徐海军总能沉着应对各种状况,多次在深夜的调度室里,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理清思路、下达指令,直到机组恢复平稳运行。
后来,徐海军负责统筹整个机组的运行调度,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特别是转战石河子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后,当时该公司面临6台机组关停、数百名富余员工要妥善安置的困境。徐海军根据公司党委部署,组建团队从零起步,开拓市场、洽谈项目。白天,他在工地紧盯进度,晚上就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研究技术方案,克服了重重技术难关。
经过10年艰辛开拓,他们的足迹从新疆各地电厂一路到疆外甚至国外市场,数百名员工也得到了妥善安置,累计为企业节约资源成本超1亿元。
“每当看到工友们拿到工资时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徐海军如是说。
在徐海军的职业生涯中,对一次抢险的经历记忆尤为深刻。那是在石河子市天河热电厂值夜班时,他敏锐地发现数十米高的脱硝岛方向有异常亮光。意识到危险,徐海军抓起手电筒就冲向现场,爬过陡峭狭窄的铁梯后,发现一处保温层起火,现场紧邻氧气瓶、乙炔瓶及氨气输送管道,如果任由火势蔓延,极有可能造成刚建成的脱硝岛爆炸。危急关头,徐海军没有丝毫犹豫,他用保温棉裹手扑打火焰,徒手将两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气瓶一步步拖离危险区域。事后,他才注意到自己手上烫起的水泡和衣服上被烧出的破洞。
“这并非刻意为之的英雄壮举,而是作为一名资深能源人守护安全的本能反应。”徐海军告诉笔者。
从传统火电到新能源领域,对徐海军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他依然充满热情,向前的脚步始终不停。来到新能源产业后,徐海军主导建成中新建电力集团新能源数智集控中心,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智能运维系统、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关键技术,实现对新能源场站的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光伏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十余载岁月,徐海军始终坚守在能源一线,他的故事,是兵团能源人坚守担当、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