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老兵记忆丨“我们不仅是演员,更是战士”
兵团日报社“老兵记忆”采访组
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89岁的抗战老兵齐文章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50多名少年目光坚毅、精神抖擞。
抗战老兵齐文章近照(8月2日摄于家中)。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都是儿童剧团的演员。别看那时我们年纪小,可都真真切切参加过抗战!”齐文章的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每一张面孔,逐一念叨着名字:“后来啊,温良辰在张掖的战斗中牺牲,郭老师也因病离世……”说到这里,老人的眼角泛起了泪花,“这么多年过去了,照片里还活着的,恐怕只剩我一个人了。”
1936年,齐文章出生在河北省献县新北峰村。七七事变爆发时,他还不满周岁,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华北平原,他的童年也从此被战火染红……
“有一次,日本侵略者把掩护过游击队的村主任绑在大树上,残忍地用火烧死。”齐文章至今记得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当时,日寇强行驱赶村民到现场围观,他躲在人群中,亲眼目睹了抗日志士被残害的惨状。侵略者的暴行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也悄悄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1942年,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均面临严峻考验。这一年,日寇纠集5万余日伪军,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坐镇指挥,对八路军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许多群众惨遭日寇杀害,给冀中人民造成了空前灾难。
为鼓舞群众斗志、培养革命力量,地方党委决定在新北峰村秘密组建儿童剧团——对外宣称是教授京剧、河北梆子的“戏班”,实则是以唱戏为掩护的抗日组织,既是传播革命思想的“宣传队”,也是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交通站”。
得知消息后,年幼的齐文章和哥哥立刻报了名。在剧团里,他不仅跟着老师苦练京剧基本功,更认真学习革命知识。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儿童剧团开始应邀赴各地演出,足迹遍布河北肃宁、饶阳、交河和山东德州、庆云等地,他们的表演鼓舞了民心,点燃了军民们的抗日救国热情。
1947年,剧团在庆云演出时,被时任渤海军区教导旅旅长的张仲瀚看中。看着这群既会演戏又有革命热情的孩子,张仲瀚当即决定将剧团编入部队。11岁的齐文章由此穿上军装,成为渤海军区教导旅(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师)京剧团里最年轻的战士。每当有人问起年纪时,他总会挺起胸膛自豪地说:“别看我个头小,我可是堂堂正正的兵!”
肩膀上扛枪,怀里揣戏本。这支特殊的京剧团随部队转战山东、陕西、甘肃等地,白天跟着部队行军打仗,夜晚只要找到平整的空地,就立刻搭起简易戏台为战士们演出。“那时候一天走百十里路是常事,我年纪小,走不动时常有老兵背我赶路。”回忆起这段岁月,齐文章的脸上满是温暖。
1948年在陕西省周至县,剧团遇上敌军保安队突袭。“我们当时二话不说,脱下戏服就抄起武器战斗,最后缴获了7支短枪。”老人一拍大腿,眼里闪现出当年的锐气,“我们不仅是演员,更是战士!”
1949年8月21日至26日,兰州战役打响。这是第一野战军发起的西北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齐文章和剧团演员们顶着枪林弹雨,为前线将士们演出《白毛女》《血泪仇》以及大型京剧《三打祝家庄》。台下,战士们看得热血沸腾,纷纷鼓掌叫好:“这戏看得过瘾!打敌人更有劲了!”
1950年,14岁的齐文章跟随部队来到新疆库尔勒县(现库尔勒市),后来被调到位于焉耆县(现焉耆回族自治县)的二军六师面粉厂工作。“那时候,我们每人每天要打三四百块土坯,手上磨得全是血泡,但没人叫苦。”齐文章说。
1954年,在二师工程支队工作的齐文章,先后参与修建了焉耆县医院和北大渠工程。冬天的焉耆垦区,室外温度低至零下30摄氏度,十字镐凿得冻土“当当”响,运砂石的抬把子磨破了肩膀,手上冻裂的口子深得能塞进麦粒……“我们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把这条‘生命渠’修通了!”说起这段经历,老人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此后,齐文章又辗转二师拖拉机厂、二师湖光糖厂(现新疆绿原糖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作,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建设。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不怕苦、不怕死”的本色,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到1996年离休时,他多次被农二师(现二师铁门关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从抗战烽火中的少年演员,到新中国建设浪潮里的普通劳动者,齐文章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常说:“我们当年的苦没有白吃,好日子来之不易,年轻人一定要更加珍惜当下!”(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林、张雪凝、古丽尼沙·赛德尔丁、通讯员魏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