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聘农技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8-20 09:01:44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张志玲

特聘农技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编者按

近年来,兵团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大批特聘农技员扎根一线。他们是“科技先锋”,以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帮助职工群众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产业升级的引路人,在田间地头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篇章。

本版为您讲述兵团特聘农技员服务职工群众的故事,展现他们通过精准服务破解生产难题、培育特色产业、带动人才成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的风采。敬请关注。

“这样的特聘农技员真是好样的”

李世林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欣奕 整理

7月22日,在十三师红星一场二连的棉田里,浮竞文(左)为职工讲解棉花田间管理知识。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欣奕 摄

我叫李世林,是十三师红星一场二连职工,种了多年的棉花,是个“老棉农”。可在棉花种植上,我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3年前,我准备在承包地里继续种棉花,谁知遇上了“麻烦”。棉种播下去,到了出苗期,却迟迟不出苗。等棉苗露出头,却爬满了红蜘蛛,棉叶卷得像烧焦的纸,半块地的棉蕾往下掉。当年的收入比连队别的植棉户少了一大截。

作为一名种植户,看着长不好棉花的地,我心里急得不行。连队的特聘农技员浮竞文听说了我的事,他对我说:“叔,您别着急,听我的,这块地肯定能长好棉花。”

我心想:浮竞文是接受过专家培训的,听他的准没错。第二年播种棉花的时候,我就请他帮我解决出苗难的问题。

记得有回浇水,我到地里时,就见浮竞文蹲在田埂上扒土,他指甲缝里都是泥,也没顾得上处理。他手里拿着湿度计,在地里来来回回插了20多个点,随后蹲在田埂上,在笔记本上画了张滴水示意图,指着图对我说:“明天开始分三段调水量,头水得渗到30厘米深,二水时加2公斤滴灌肥,保准让种子喝饱水又不呛着。”我连连点头应着,心里想:这样的特聘农技员真是好样的,不怕苦不怕脏,一门心思只为棉花长得好。

去年7月20日一大早,我的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里传来浮竞文急促的声音:“李叔,您的棉花地里有红蜘蛛,得赶紧打药!今天我带着无人机过来了,保证给您高效打完。” 无人机作业后没多久,地里的红蜘蛛就销声匿迹了,棉花叶子重新舒展开来。此外,浮竞文使用无人机喷施药物,让我比往年少打两回药,每亩地帮我省了30元农药钱。

我怕棉花长不高,浇了很多水、施了很多肥,结果棉花秆子细得像筷子,结的桃很多是瘪的。发现这一问题后,浮竞文立即想办法帮我解决。采用了他的方法后,我家一亩地多收了几十公斤棉花。

自从浮竞文来我们连队后,我家的棉田像被施了魔法,单产达到500公斤,最高的一块地单产近600公斤。我特意在自家仓房角落留了一袋最好的籽棉,雪白的棉絮里裹着饱满的棉籽,那是要送给浮竞文的。浮竞文总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可我知道,没有他趴在地里数棉桃、蹲在田埂上算水肥的使用量,我家棉田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有浮竞文在,我今后种棉花更有信心了。

李文:田间地头的“技术智囊”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雷蕾

8月11日,李文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雷蕾 摄

“现在棉花已进入田管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水肥供应和防治病虫害。”8月11日中午,烈日当空,在五师八十一团十二连的一块棉田里,今年56岁的李文蹲在地上,用手指拨开棉株底部的枝叶,仔细查看棉花生长和结铃情况。

李文有多重身份,他既是连队职工,又是农资店负责人,更是一名让职工群众信赖的特聘农技员。

作为特聘农技员,李文深知农业生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每年春播、田管和秋收的关键时期,他积极配合连队抢农时、抓进度,确保从棉田整地到播种各环节衔接顺畅;秋收时,他忙着指导职工群众做好棉花采收的安全保障和质量把控,为职工群众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多年的田间实践,让李文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对土壤特性、各种作物习性了如指掌。棉田出现杂草和病虫害时,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问题,获得职工群众的好评。

2023年,八十一团招聘特聘农技员,李文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特聘农技员后,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年在连队服务职工群众不少于100天。

无论是之前从事连队“两委”工作,还是担任特聘农技员,李文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坚持学习涉农知识,不断积累生产管理经验,主动填补知识漏洞和补齐业务短板,只为能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他常说:“作为一名特聘农技员,自己得先懂技术,才能帮大家解决问题。”

十二连1.4万亩耕地里,小麦、玉米、棉花是主要作物。哪里有种植难题,哪里就有李文的身影。

“现在种地,光靠经验可不行,还得相信科学、运用科技。”李文深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中。

“李技术员,你推荐的‘核春137’小麦品种真不错!”十二连职工李大龙远远就朝李文喊道。

李大龙承包的368亩地,是李文全程护航的“典型”。2023年,李大龙尝试采用小麦套种玉米技术,李文从播种、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为其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当年,李大龙家的小麦单产460公斤、玉米单产450公斤,实现了“一年两熟”的高产目标。

2024年,李文通过参加培训了解到新品种“核春137”小麦具有抗倒伏、产量高的特点,便主动向团场职工群众推荐试种。当年八十一团1300多亩“核春137”小麦单产突破500公斤。

“今年,我还按李技术员说的来,心里踏实!”李大龙说。如今,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已在八十一团推广4000至5000亩。

在棉花种植上,李文同样是“革新派”。他推荐的棉花品种“劲丰合45-4”,让十二连职工王桂全的80亩棉田连续三年单产超过460公斤。

“以前是‘一膜六行’,边中行差异大,密度太大影响通风。在李技术员的指导下,我现在改成了‘一膜三行’‘一膜四行’,这种种植模式采光好、结铃多。”王桂全边说边比画,还说多亏了李文的帮助,他家的棉花产量才会逐年提高。

“搞农业不能吃老本,技术更新的速度比作物长得还快。”李文深知这个道理。去年12月,他参加兵团举办的农技班培训,10天里记满了一个笔记本。回来后,他就把“冬小麦种植技术”用到了实践中——今年五师双河市在八十一团十二连试种的100亩冬小麦,在他的管护下,单产达460公斤以上。

2024年,李文获得师市“优秀特聘农技员”称号。面对荣誉,他笑着说:“我就是个种地的,能让大家多收点、多赚点,比啥都强。”

如今,在八十一团的田野上,李文的身影依然忙碌。这位扎根基层的特聘农技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更多“科技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丰硕的“致富果”。

赵开龙:田埂上的“创新尖兵”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左洁、通讯员武淑洋

8月9日,赵开龙(左)在地里查看花生长势。武淑洋 摄

8月9日,记者走进四师六十六团七连的地块时,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轰鸣的机车与纵横交错的田垄间。他就是赵开龙,一名土生土长的兵团人,也是大家口中“懂技术、肯实干”的农机能手。从父辈手中接过农具,他用创新思维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别样成长。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地头转,拖拉机的轰鸣声比摇篮曲还熟。”赵开龙笑着说。出身于职工家庭的他,童年记忆里满是泥土的芬芳和农机的柴油味。父辈弯腰耕作的身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长大后,赵开龙成了连队里的机车户,播种、施肥、耕地……各类农机在他手中像有了生命,精准穿梭在条田间。“农机是种地人的‘铁伙计’,得摸透它的脾气。”凭借着一股钻劲,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农机的操作方法,还主动钻研新型播种技术,很快成了连队里小有名气的“农机通”。

在六十六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的帮助下,赵开龙的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他成了连队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在农业种植上,赵开龙从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土地需要新鲜感,老模式种不出‘新效益’。”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用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从2022年至今,赵开龙带头尝试应用小麦复播技术,在秋收后的土地上抢种作物,让一亩地获得两季收成。职工们起初嘀咕道:“忙活大半年了,你松口气不好吗?”赵开龙不解释,只埋头试验。当复播作物喜获丰收时,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大家心服口服,都跟着他学了起来。“以往种一季,土地也就闲着了,如今跟着开龙对土地进行复播,一年能多挣不少钱。”六十六团七连职工赵世云说。

套种技术是赵开龙的“拿手好戏”。前几年试种的西瓜套种辣椒,实现了“一田双收”——西瓜清甜多汁抢占市场,辣椒色泽鲜红卖出高价。去年,他琢磨起新组合,在西瓜地垄间套种油葵。金黄的油葵花盘迎着阳光绽放时,不仅成了田间的一道风景,更让每亩收益增加1000元。“西瓜藤蔓不影响油葵生长,油葵根系还能固氮,一举两得。”说起这些,赵开龙眼里闪着光。

今年春天,连队规划种植500多亩花生,赵开龙成了技术“主心骨”。作为连队特聘农技员,他既有“土生土长”的实践根基,又有年轻一代的专业视野。

六十六团七连职工吴刚明在花生播种时犯了难:“地膜总铺不平整,会不会影响出苗?”赵开龙二话不说,就带着农机到他家地头为其作示范,手把手教他调整播种机参数。“膜要拉紧,覆土厚度得均匀,你看这样就稳了。”他边操作边讲解,直到吴刚明熟练掌握方法才离开。

这样的场景在六十六团很常见:职工拿不准农药配比,他带着说明书上门讲解;农机出了小故障,他放下手头的活帮忙检修;播种季忙不过来,他根据地块墒情排好服务顺序,确保职工群众的地不误农时。从春耕到秋收,作物生长的每个周期,他的指导总能精准到位。“有开龙在,咱种地心里踏实。”这是该团职工群众的心里话。

如今,赵开龙的机车仍在田野间穿梭,轮辙饱含着他对土地的深情,也刻录着新时代兵团职工的创新足迹。他说:“只要肯琢磨、能实干,黑土地里总能刨出‘金疙瘩’。”

陈振波:葡萄架下的 “乡土专家”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通讯员郭蕾

在十二师二二一团二连葡萄地,陈振波(左)和连队“两委”成员商讨葡萄疾病预防事宜(摄于7月10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郭蕾 摄

“今年葡萄长势这么好,多亏了振波!要不是他,我11亩地的葡萄怕是要烂在地里了!”8月11日,十二师二二一团二连职工席建强站在葡萄架下,摘下一串无核白葡萄,笑容满面。提起特聘农技员陈振波,他一脸感激。

这份感激源于今年春天他遇到的一场“危机”。3月底,席建强发现自家地里葡萄树的叶子蔫了。焦急的他蹲在地里查看葡萄树的根部,却看不出端倪。更糟糕的是,短短几天时间,连队几户职工家的葡萄树也出现同样症状,叶片蔫卷,幼果未长成就纷纷脱落。

“是康氏粉蚧幼虫造成的!”闻讯赶来的陈振波,蹲下身子扒开葡萄树的根部,指着表面的白色絮状物肯定地说,“这种虫专躲在果树的根部,易生霉菌,传染速度快,不抓紧治,连队500亩的葡萄都得遭殃!”

今年53岁的陈振波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但说起葡萄病虫害,眼睛却格外有神。2005年从河南初到团场时,他还是个连葡萄架都不会搭的“门外汉”。如今,他已是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特聘的“土专家”。

得知虫情,陈振波没回家,一边给石河子大学和师农科所的专家打电话求助,一边在地头给种植户开“现场会”,“专家建议加强通风透光,破坏害虫生存环境”。

挂了电话,陈振波骑着电动车跑遍了葡萄地,详细记录患病的情况。晚上回到家,他还与师农科所新技术推广科科长梁武军研究配药比例。专家们实地指导时,他紧随其后,详细记录着;配药时,他守在药桶旁,叮嘱种植户按比例兑水,“药劲儿大,多了烧苗,少了不管用”。

接下来的两个月,陈振波成了葡萄地里的“常客”。天刚亮,他就出门挨户查看药效;烈日当空,他蹲在葡萄架下观察虫情,脊背晒脱了皮。有户种植户因年龄太大,不会用喷雾器,他二话不说背上药桶,仔细喷洒每一处枝叶。

6月初,成效显现:卷着的葡萄叶舒展开来,看上去绿油油的。摸着饱满的葡萄粒,席建强激动地拉着陈振波去他家吃饭,陈振波笑着摆手说:“等葡萄卖了,再吃不迟!”

这并非陈振波首次帮席建强解决问题。去年春天,席建强家的葡萄地缺有机肥,眼看要误农时,陈振波直接拉来两车羊粪,往地里撒。“振波说,土肥了,葡萄才有精气神。”席建强指着长势喜人的葡萄说,“你看葡萄现在的颗粒多大,收葡萄的车都排到路口了。”

在二二一团,陈振波的“土办法”被很多人采用。连队300多亩地采用了他的方法,葡萄品质连年提高。初来该团时,见连队的葡萄颗粒小、售价低,他愁得睡不着。团里举办冬季葡萄培训班,他次次坐在第一排,记满了一个笔记本,成了技术员的“跟屁虫”。

陈振波潜心琢磨用有机肥改良土壤,自掏腰包买羊粪、堆肥,在自家地里试验。旁人劝他用见效快的化肥,他不为所动,坚持蹲在地里观察土壤变化。3年试验,他35亩地的葡萄年产量从50吨跃升至80吨,颗粒饱满、甜度高,收购价明显提高。

“技术藏着掖着发不了财,大伙儿都学会了才是真本事。”何时追有机肥、如何配叶面肥、打药喷头离葡萄树多远……他都把“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群众。

这些年,陈振波从“门外汉”到连队“致富能手”,再到特聘农技员,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他的电动车筐里总装着3样东西:修枝剪、病虫害图谱、记满技术要点的小本子,就是为了随时服务职工群众。田埂上、葡萄架下,总有他的身影。连队职工群众说:“有振波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