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各师市:画好治理“同心圆” 共绘幸福“实景图”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8-21 08:55:55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张志玲

画好治理“同心圆” 共绘幸福“实景图”

编者按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以党建为纲、以创新为要,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健全治理机制、整合服务资源、激发群众活力,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协同化、数字化水平,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从化解邻里纠纷到改善人居环境,从精准服务群众到防范风险隐患,基层治理的效能持续释放,职工群众的获得感更可持续、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加充实。

“四维共治”激活善治动能

赵晓红、张娅萍

一师十六团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团场集市上搭建“普法小摊”,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资料图片)。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提供

“矛盾不出连队就能解决!”如今,在一师阿拉尔市,基层治理的新气象让职工群众交口称赞。近年来,该师市通过打造“网格服务+法治宣传+村民议事+科技赋能”四维一体治理模式,让组织扎根一线、服务直达基层、问题就地化解,绘就基层治理崭新篇章。

“太感谢你们了,通过调解,终于把我们的工资要回来了。”近日,在一师十二团综治中心,来自四川的阚明(化名)和另外15名农民工领到了被拖欠的9.86万元工资。这次成功调解,得益于一师阿拉尔市的“司法+综治”联动机制。该师市司法所入驻团场综治中心网格,让专业调解服务直达基层末梢,推动矛盾快速化解。

近年,一师阿拉尔市着力构建“综治中心统筹、多部门协同”的治理格局,通过整合司法行政、公安、民政等资源,推动1936名专兼职调解员、1716名“法律明白人”、30名党员律师等专业力量下沉网格,建成20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和206个工作室,构建起全域覆盖的“15分钟法治服务圈”。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支部+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民政”的联调联动机制,形成“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工作合力。

一师阿拉尔市借“法治大培训”契机,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讲、唱、演、研、问、奖”六维普法矩阵。通过定制“订单式”普法清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靶向送法;发放调查问卷,细致梳理出30余项法治需求;创作普法顺口溜、快板、小品等文艺宣传节目168个,开展“法治文艺进基层”等专项活动66场次,组织普法宣传活动4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9万份,参与群众约17万人次,让法治宣传真正入耳入心。

居民自治平台的搭建,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十六团依托“有事好商量”“援法议事”平台,在创建“生态旅游名镇”过程中广泛征求民意,让连队变身网红打卡地。九团通过“百姓说事”“庭院议事”等平台推进连队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民生实事,推行“红黄黑榜”评议,有效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干劲。

“现在办事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能解决。”退休职工王长坡感慨道。这种自治模式不仅提高了连队治理的效率,还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群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近日,阿拉尔市绿地阳光小区居民杜晓娟通过综治平台反映,门口的窨井盖松动,存在安全隐患。接到诉求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迅速排查并完成整改。从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高效顺畅,杜晓娟为此点赞:“反应迅速,处置快捷有效!”

一师阿拉尔市通过推行“互联网+”工作模式,建立线上调解室,为群众铺设“依法、便民、高效”的社会治理“快车道”;构建符合辖区实际的“1+4+1”基层智治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问题,简化群众咨询、办事流程,跑出了矛盾化解“加速度”。

网格扎根、法治浸润、议事聚力、数字赋能,“四维共治”在塔河之畔激活善治动能。一师阿拉尔市将继续握紧基层治理“密钥”,以科技提温度、以服务聚民心,在边疆沃土书写枝叶关情的为民新篇。

“小网格”织密民生幸福网

官航、许红、李紫欣

8月15日,在九师白杨市军垦路社区阳光小区内,三名身穿蓝色马甲的网格员围绕小区绿化养护、停车位规划等热点议题向居民征求意见。官航 摄

“以前办点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网格员上门走访,‘板凳会’上唠几句,桩桩件件有着落!”

“母亲两次摔倒,都是穿蓝色马甲的网格员带人救助,这份恩情忘不了!”

“社区帮我找到工作,锦旗也说不尽这份感激!”

提起九师朝阳新区管理委员会军垦路社区,居民们总有讲不完的暖心故事。这个企事业单位多、商铺密集、流动人口众多的社区,曾因治理情况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如今,通过网格化治理焕发新生,这里成了居民的幸福家园。

今年3月的一场紧急救援,让居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网格速度”。92岁的洪玉英老人意外摔倒,子女因在外地工作一时无法赶回。一接到求助,网格长詹宗敏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火速赶往现场。“老人骨质疏松,转移必须格外专业。”詹宗敏回忆道。他们仔细评估状况,随后协同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托举担架,将老人稳稳转移。

得益于网格员们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协作,老人第一时间得到妥善救助并送医,最终转危为安。这次“与时间赛跑”的成功,正是网格化治理机制下“民呼我应”最生动的体现。它让居民深刻感受到社区这张无形的“网”,兜住的是日常琐碎,更是危急时刻的安全与安心。

阳光小区居民小乔同样得到军垦路社区的暖心帮扶。今年2月,她手持岗位转正通知书,将写有“为民解忧暖人心”的锦旗送到阳光小区网格站。“有了工作,家庭经济压力得到很大缓解,感谢社区网格员的帮助!”小乔激动地说。

这份感激,要追溯到2023年初。那时,网格员高莉艳在例行入户走访时,发现了小乔家的困境:小乔因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工作,家庭开支全靠丈夫一人打工支撑,经济压力日益沉重,生活逐渐陷入困难。高莉艳看在眼里,在她的民情记录本上认真地写下关键诉求:“小乔家,急需就业岗位”。正是这次走访,开启了社区后续为小乔寻找合适就业机会的帮扶之路。

社区掌握情况后,第一时间推进帮扶举措,积极对接就业资源。在师市招聘会上,网格员全程陪同小乔应聘。由于对招聘岗位精准匹配,以及经过面试技巧的细心指导,小乔成功入职新疆绿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她不仅能按时上下班照顾家庭,稳定的收入也让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在军垦路社区,像这样将服务精准送达居民心坎,已成为网格员工作的日常写照。

据了解,军垦路社区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等因素,将辖区划分为7个大网格和9个微网格。20位网格员既是信息采集员、便民服务员,又是矛盾调解员、治安巡防员,承担着网格内的各项事务。网格员通过日常走访,对网格内的居民信息、房屋状况、企业经营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动态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

军垦路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王江辉介绍:“军垦路社区坚持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让曾经的治理难点变成了如今的和谐亮点,用一个个“小网格”编织起民生幸福网,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中不断增强。”

党员“红细胞”服务暖民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常驻记者李正虎

8月19日,十师北屯市军垦街道“红细胞”党员在秋水路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通讯员 唐梓伟 摄

“王叔,您家地下室的防水层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您再看看,要是还有渗水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8月14日上午,十师北屯市迎宾路社区党员志愿者孙海滨和维修人员带着工具包,来到居民王建军家的地下室,帮他处理渗水的问题。

前几天小区绿化浇水,导致王建军家地下室出现渗水,他在社区“红细胞”服务群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第二天,孙海滨就带着专业人员上门,很快解决了渗水问题。

这温暖的一幕,是十师北屯市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现。自2023年以来,该师市以“红细胞”工程为抓手,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党员干部成为基层治理的“活力细胞”,构建起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红细胞’工程实施后,充分激发了党员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024年,龙疆街道挂钩的34个党支部累计开展包含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政策宣传教育及扶贫帮困等各类民生活动72次,500余人次‘红细胞’党员参与其中。”龙疆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海旺介绍说,龙疆街道办党工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精心打造“红色代办”“红色物业”“红色商圈”等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党建服务品牌。挂钩党支部的“红细胞”党员们在辖区各领域交叉流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街道社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切实当好政策理论的“宣传员”、化解问题的“协管员”、帮助提升的“指导员”,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让“红细胞”工程高效运转,十师北屯市搭建了师市、街道(团场)、社区三级“吹哨报到”综合指挥系统,制定“常规哨”“重点哨”“应急哨”分类标准,构建“问题收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结果反馈—综合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一批长期困扰基层和居民群众的难题得以有效解决,有力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社区工作人员在群里发布不同形式的任务,我们结合单位职能和自己的时间安排报名参与,活动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群众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党员志愿者李英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党员专业特长的志愿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就在身边。

据统计,2024年,十师北屯市机关企事业单位100余个党支部与3个街道、50个小区建立紧密联系机制,2000余名党员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27场次,用心、用情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24件。

如今,在十师北屯市的各个社区,随处可见“红细胞”党员忙碌的身影:有的在小区里清理垃圾,有的在为居民讲解医保政策,有的在帮助独居老人打扫房间…… 这些活跃在基层的“红细胞”,正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十师北屯市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银龄”力量助力社区治理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魏亚茹、赵丰

在七师天北经开区绿莹里社区“李新霞调解室”,退休警官李新霞(右一)正在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摄于7月25日)。魏亚茹 摄

近日,七师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北经开区”)毓秀里社区内,一堂特殊的“银发讲坛”气氛热烈。退休干部王远成声音洪亮如钟,台下年轻学子们听得入神。自2023年退休后,这位“银龄”宣讲员便将社区当作“新讲堂”,致力于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远成的讲台在社区,听众是街坊邻里和年轻一代。他深知,理论的传播贵在“润物无声”。于是,他结合社区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把宏大的理论转化为身边的道理。一场场接地气的宣讲如涓涓细流,滋养着社区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天北经开区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优化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通过系统整合“银发”资源,引导离退休干部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天北经开区,如王远成这般退而不休、心系社区的银发身影,正日益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他们用智慧与热忱,在社区的土壤里扎根,绽放出耀眼的“夕阳动能”。

走进绿莹里社区,“李新霞调解室”的牌子格外醒目。室内,退休警官李新霞正耐心调解一对邻里的争执。她条分缕析,既讲清法律规定与后果,更注重以情入理、化解心结。居民宋素萍听完深有感触地说:“邻里间勺子难免碰锅沿,多亏有李大姐这样的调解员。疙瘩解开了,心里也敞亮了。”

这间以李新霞名字命名的调解室,于2024年6月挂牌成立,是天北经开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汇聚“银发”智慧化解基层矛盾的创新实践。凭借丰富的法律素养和群众工作经验,李新霞探索出“情、理、法”相融的调解模式。调解室成立至今,已累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76件,开展普法宣传9场,入户释法272户。一桩桩家庭纠纷、邻里摩擦、物业矛盾,在这方寸之地得以化解。

如今,越来越多的退休干部主动加入基层治理队伍。他们用亲身经历引导职工群众,以真诚沟通搭建信任桥梁,在楼栋间、院落里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实现基层治理“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这种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治理模式,不仅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也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新的内涵。

“从宣讲党的理论到调解邻里纠纷,从参与志愿活动到传承社区文化,这股‘银发力量’已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这些阅历丰富、情怀深厚的退休干部熟悉社区、深孚众望,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民情联络等方面持续释放光与热。他们用责任与担当,勾勒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天北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甘蓓蓓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