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老兵记忆丨“党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兵团日报社“老兵记忆”采访组
抗战老兵赵其祯近照(8月1日摄于家中)。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凝 摄
“你们稍等,我给你们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8月1日,当“老兵记忆”采访组走进96岁的赵其祯老人家中时,他缓缓起身,脚步虽慢,身姿却依然透露着革命战士特有的刚毅和坚韧。
交谈间,老人拿出了一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照片上的青年眼神清澈,肩章上的五角星闪烁着光芒。老人轻轻摩挲着照片,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银发上,也照亮了那张定格青春与热血的影像,仿佛时光回流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29年,赵其祯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县(现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日子虽过得清贫,却有着“爹耕地、娘织布”的安稳。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齐鲁大地。12月济南沦陷,次年1月青岛失守,战火很快蔓延到了临清县。
“离家六里地的赵庄镇,被日本侵略者祸害惨了。”老人的声音微微发颤,指节因为用力攥拳而发白,“日寇无恶不作,烧房子、抢粮食,村里到处都是尸体……那时我还小,躲在柴垛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惨剧的发生。”
到了1945年,年仅16岁的赵其祯正在田里埋头干活,堂兄赵其忠急匆匆跑来,语气坚定地对他说:“其祯,咱们去当兵吧,去打日本侵略者!”
怀着一腔报国热血,赵其祯甚至没来得及和出远门的爹娘道别,就毅然踏上了从军路。那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打跑日本侵略者后再回家!
兄弟两人最初加入了地方武装部队,这支部队后来被编入第二野战军十纵队30旅通讯连。在部队的日子里,赵其祯工作态度严谨,业务素质过硬,成长得很快,被任命为电话班班长。
1947年8月,赵其祯跟随刘邓大军,踏上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征程。
“挺进大别山时,我还见过刘伯承司令员呢。”老人挺了挺腰板,骄傲地说,“司令员穿着打补丁的军装,跟我们一起蹲在地上吃饭,一点架子都没有。”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作风,深深烙印在赵其祯的记忆里。
真正的生死考验发生在8月24日晚。部队抵达汝河北岸时,前方南岸敌人机枪火力凶猛,后方追兵逼近到仅有30里地远,渡船被打得千疮百孔,形势万分危急。
“空气里全是火药味,电话线被炮弹炸断了好几次。”赵其祯语气凝重地说,“为确保指令及时传达到各部,我冒着炮火执行接线任务。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要把电话线接通!”
挺进大别山后,赵其祯又跟着部队转战河南桐柏、信阳、南阳等地,战斗打到哪里,电话线就接通到哪里。“那时候年龄小,不知道害怕。”老人笑着说。
1949年,赵其祯被派往航空学校学习飞机修理技术,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师担任仪表工程师。“从电话兵到工程师,我的技术都是在炮火里练出来的。”赵其祯说。
从20世纪50年代起,支援大西北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天,部队领导找到赵其祯,郑重地问他:“其祯,去不去支援建设新疆?”他没有丝毫犹豫,“啪”地一个立正,斩钉截铁地回答:“党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初到农七师(现七师胡杨河市)时,眼前的景象,让见惯了战火纷飞的赵其祯愣住了——茫茫戈壁滩上,只有几排土坯房,荒草长得高过膝盖。“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生活,老人语气里却带着笑意。
面对困难的生产生活环境,赵其祯从没有叫过一声苦。他带着工人们一起在电厂接电线、修设备,日夜奋战。“咱们是革命军人,脱下军装也是兵,建设边疆跟守电话线一个理儿,不能有半点松懈。”老人坚定地说。
从齐鲁少年到抗战战士,从空军工程师到兵团建设者,赵其祯的人生轨迹,镌刻着少年的热血、战士的忠诚,更深藏着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这份初心,如同天山的青松,深深扎根在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历经风霜,却岁岁常青。(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林 张雪凝 古丽尼沙·赛德尔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