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双手 千般艺 一辈子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文/图
8月的和田,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人们奔赴一场文化盛宴的脚步。
8月15日至19日,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在和田约特干故城开幕。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一时间成为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的汇聚之地。
兵团展区在这片非遗的海洋中,散发着独特的“军垦气息”。
这里,烙铁在木板上摩挲,勾勒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军垦套彩烙画;剪刀在红纸间穿梭,裁剪出兵团岁月的变迁;陶土在转盘上旋转、成型,凝聚着兵团大地的泥土芬芳;秦腔的高亢唱腔响彻云霄,诉说着兵团人的豪情壮志。
在非遗技艺展示台前,4位兵团非遗传承人——来自八师石河子市的付新尧、九师一六四团的杨新平、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张国立、兵团猛进秦剧团的张红梅,正忙碌而专注地向游客们介绍着自己的作品与技艺。
他们的言语中,“我们兵团”“兵团人”“兵团精神”等词汇频繁出现。这些词,不仅是他们身份的标识,更是他们非遗创作的灵魂所在。他们有着共同的心声:通过非遗作品讲好兵团故事。
这份质朴的愿望,源于对非遗传承的坚守、对兵团文化的热爱,更串联起一个个关于传承与创新、奉献与担当的动人篇章。
“让兵团故事在剪纸艺术中代代相传”
活动现场,付新尧的剪纸展台前人头攒动,一幅名为《新时代的戈壁母亲》的剪纸作品牢牢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画面中,戈壁母亲的雕像庄严而肃穆,饱经沧桑的脸庞刻满岁月痕迹,却又透着坚毅与刚强。
“这幅画讲述的是现代戈壁母亲的故事,你们看,雕像周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洁白的棉花、金黄的小麦、葱郁的绿洲,还有嬉笑玩耍的孩子,处处洋溢着幸福与希望。”付新尧热情地为围观者讲解,指尖拂过剪纸的纹路,眼底泛着暖意。
8月15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兵团展区内,付新尧在展示自己的军垦剪纸作品。
望着眼前的场景,50岁的付新尧心中满是感慨。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父亲是最早一批来石河子屯垦的战士。儿时的记忆里,父辈们的身影总在戈壁上忙碌穿梭;逢年过节时,母亲总会拿起剪刀,在红纸上裁剪出各式精美的窗花,为艰苦的生活缀上一抹亮色。这抹红,也在她心中埋下了剪纸的种子。
1993年,付新尧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踏上了剪纸创作之路。起初,作品多是传统图案,直到整理父亲旧物时,泛黄相册里父辈们屯垦戍边的照片,让她找到了方向——用剪纸讲述兵团人的故事。
此后,她深入挖掘兵团文化,在军垦博物馆感受历史,与老一代军垦人交流,收集灵感。创作中,她大胆创新,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传统剪纸,运用套色剪纸技法,还将剪纸与绘画、雕塑等结合,创作出《军垦第一犁》《八千湘女上天山》等展现兵团精神的作品。
2019年,付新尧决定创作一幅展现石河子变迁史的大型剪纸作品。为完成作品,她倾注大量心血,每天早起查阅资料、构思草图,晚上在灯下精心创作,反复修改。经过5年努力,长22.14米、高1.1米的巨幅剪纸作品《军垦第一城・石河子礼赞》问世。
这幅作品以新疆屯垦戍边史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现了石河子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有历史建筑,也有现代化景点;有农产品,也有垦区职工生活变化对比。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兵团发展史。
除了创作,付新尧还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推广。2008年,她创办了石河子艺美少儿美术工作室,将剪纸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育,耐心教孩子们剪纸,带着他们在比赛与展览中感受传统之美。2016年1月,艺美艺术学校被兵团文联授牌“剪纸创作基地”。2023年,她又成立了石河子市职思工艺美术工作室,开发剪纸文创产品。
活动中,付新尧一边展示作品,一边为观众讲解背后的故事。看着大家专注的神情,听着此起彼伏的赞叹,一股成就感悄然漫溢。她深刻地感受到,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兵团故事,正借着这方寸红纸变得可触可感,而兵团精神也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这几天真的是收获满满。”付新尧笑着告诉记者,“不仅让剪纸艺术被更多人看见,更用这项非遗讲好了兵团故事。剪纸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文化的传承。我想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兵团剪纸,让兵团故事在剪纸艺术中代代相传。”
“这热乎劲儿,得让人瞧见”
“这烙的是开荒的犁!”人群里有人指着木板喊道。付新尧旁边的展台前,杨新平正执烙铁在木板上游走,“滋啦”声中,军垦战士的剪影随着焦痕浮现。有人伸手想碰,又缩了回去——那烫痕还带着棉秆火的余温。
“木头是本地的,火是棉秆烧的,画里的故事,都是咱兵团人的日子。”杨新平放下烙铁,指腹蹭过焦黑的纹路,“这热乎劲儿,得让人瞧见。”
8月15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兵团展区内,杨新平在展示军垦套彩烙画笔尖技艺。
这正是他参加活动的初衷:“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兵团,感受兵团精神,也让烙画被更多人看见。”
杨新平与烙画的缘分,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在河南老家,他见民间艺人以火钩为笔,在木柜门板上烙出花鸟画卷,那神奇的画面刻进了他的心底。此后他不断尝试,虽起步稚嫩,但热爱日增。
为精进技艺,他四处拜访名家,虚心求教,融汇众长。三十余年耕耘不辍,他的烙画技艺日益纯熟,作品屡获嘉奖。
作为兵团人,杨新平始终致力于用烙画展现兵团故事。他深入挖掘历史,查阅文献、收集老照片、走访老军垦,将动人往事化作创作源泉。《凯歌进新疆》再现战士昂扬行军的场面,《地窝子的春天》刻画兵团人于简陋中守护希望的坚韧,《军垦辉煌70年》则以宏大视角细腻描绘兵团七十载辉煌历程。
2022年,“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新平现代套彩烙画传承基地”在一六四团挂牌成立,成为推广烙画、传扬精神的重要平台。如今基地展品丰富,吸引大量团体参观学习。每逢周末或假日,这里便聚满好奇的孩子,倾听画中故事,感受兵团精神。
杨新平还积极推动烙画进校园,开设讲座与实操课程,耐心讲授历史、示范技法,鼓励学生将生活感悟融入创作。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执起烙笔。女儿也加入传承行列,与他共同创作。
在此次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中,杨新平带来了一系列最新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他一边现场演示烙画技艺,一边向观众介绍兵团现代套彩烙画的技法和作品背后蕴含的兵团人家国情怀。观众围在展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创作,不时发出惊叹声,许多人还亲自上手体验,感受烙画的独特魅力。
“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从中认识和了解兵团,感受兵团精神,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杨新平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他用手中的烙笔,在木板上描绘着兵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兵团精神在一幅幅烙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传承最关键是人”
展演舞台上,张红梅与学生们是一道亮眼的风景。华服彩妆,甫一登台,便引来满场注目。张红梅嗓音激越、唱腔铿锵,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味,尽显秦腔慷慨之美。
8月15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兵团展区内,张红梅(右)在给现场的小朋友们讲述秦腔中的故事。
学生们虽年纪尚轻,但功底扎实,眼神专注,步法唱念有板有眼,脸上写满对秦腔的热爱。每次演出,兵团展区都被观众层层包围,喝彩声不绝于耳。
演出间隙,张红梅仍不停歇,热情带领观众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秦腔唱做。她一句一句教念白,一招一式授身段,讲述戏文背后的家国故事。
张红梅与秦腔的结缘,始于15岁家乡的一场演出。高亢的唱腔、精美的妆造,一瞬间俘获了她的心。后来她加入兵团猛进秦剧团,系统学习唱念做打,下定了传承这门艺术的决心。
“从那以后,我就疯狂地迷上了秦腔,只要有演出,我一定会去看。”张红梅回忆道,“后来,我有幸进入了兵团猛进秦剧团,开始系统地学习秦腔,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在兵团猛进秦剧团的日子里,张红梅刻苦钻研秦腔技艺,她跟着剧团里的前辈们学习唱腔、念白、身段、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技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她常常在排练厅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红梅逐渐成长为兵团猛进秦剧团的骨干演员,她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她饰演过许多经典的角色,如《三滴血》中的李晚春、《火焰驹》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张红梅并不满足于自己在舞台上的成就。她深知,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秦腔,她积极投身于秦腔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
从2021年开始,张红梅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六小学推广秦腔。一开始,只有2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面对这个情况,张红梅并没有气馁。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秦腔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会给孩子们讲秦腔中的故事,让他们先对剧情感兴趣,然后再教他们唱腔和动作。” 张红梅说,“孩子们都很聪明,学得也很快,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我特别开心。”
在张红梅的努力下,学习秦腔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今已经发展到了150余名。2023年6月12日,兵团猛进秦剧团新疆秦腔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六小学挂牌,这为秦腔在校园里的传承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
她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由她排演的《绣红旗》更在兵团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演出中荣获一等奖。
除了在校园里推广秦腔,张红梅还和兵团猛进秦剧团的同事们一起,深入基层连队开展演出及非遗传承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为兵团职工群众送去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秦腔的魅力 。
“文化的传承最关键是人。”张红梅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爱上秦腔,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兵团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土陶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不能消失”
“这红枣和核桃,都是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特色农产品,在我们眼里,它们是丰收和富足的象征。”张国立拿起一个土陶红枣,微笑着向观众介绍,“我把它们做成土陶作品,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家乡好物,也想让这古老的土陶技艺,融入更多现代生活的元素 。”
8月15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兵团展区内,张国立在讲解土陶作品。
在兵团展区,张国立的土陶展台人气十足。古朴的花瓶、实用的茶具,还有童趣生肖摆件,一个个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其中,以红枣和核桃为原型的作品最引人注目。饱满的枣形、坚硬的核桃纹理,都被他用精湛技艺完美呈现,既显高超工艺,又含地方特色。
1993年出生的张国立,大学学习的是陶瓷专业,对各种陶瓷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2021年,当他听说图木舒克有土陶馆,并且传承着古老的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时,内心深处的那份热爱被瞬间点燃。
“一到土陶馆,我就被那些精美的土陶作品吸引住了,它们虽然没有现代陶瓷的华丽,但却有着一种质朴、厚重的美感,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张国立回忆道。
从那以后,张国立便一头扎进了土陶的世界。他拜土陶技艺大师牙合甫江・玉素英为师,虚心学习土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从最初的和泥开始,他就深刻体会到了土陶制作的不易。和泥需要将泥加水浸泡一天一夜,等它变软后反复用力揉捏,才能获得合适的泥坯。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体力。每一次揉捏,都要均匀有力,才能保证泥坯的质量。
接下来的制坯环节,更是考验着张国立的技术和手感。他坐在转盘前,双手轻轻握住泥坯,随着转盘的转动,通过手指的挤压和拉伸,让泥坯逐渐成型。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坯子报废,前功尽弃。
坯子成型后,还要经过晾干、上彩釉、烧制等多个步骤。烧制是整个土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一般需要点火烧制24个小时,再冷却12个小时。在这期间,要时刻关注火候的变化,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土陶烧制失败 。
在学习土陶技艺的过程中,张国立也深刻感受到了这门技艺所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制成品逐渐取代了传统土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土陶市场日益萎缩,从事土陶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 。
“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觉得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张国立无奈地说,“但是我觉得,土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记忆,不能就这样消失。”
如今,张国立所在的土陶馆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研学基地,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学习。他经常会给学生们上课,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和热情的眼神,他仿佛看到了土陶技艺传承的希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土陶,张国立积极参与各种非遗展示活动。他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校园、社区、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土陶的制作过程,讲述土陶的历史文化。
在此次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中,张国立带来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还给观众仔细讲解土陶制作过程。
“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认识了很多非遗传承人,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张国立说,“我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的土陶文化,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付新尧、杨新平、张红梅、张国立,四位来自兵团的非遗传承人,用他们的双手、声音与智慧,在非遗的舞台上演绎着兵团故事,传承着兵团精神。他们是兵团文化的传播者,也是非遗技艺的守护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看到了对创新发展的追求与探索。
他们的故事,是兵团非遗传承的生动缩影。在兵团,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师市,从事着不同的非遗项目,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兵团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