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沙障的“智”变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秀
7月13日,郑一江(右)给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讲解高立式芦苇沙障生产装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金满玉 摄
“葛老师,您看,在推送芦苇秸秆的过程中,推送速度太快会导致秸秆折叠,影响喂入效果。”
“对,推送速度与对辊转速的运动匹配也至关重要。要多试验几次,取得最优参数。喂料机尽早投入一线,就能早点降低治沙工人的劳动强度。”
8月18日,在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的小工厂内,教师郑一江和葛云围在高立式芦苇沙障喂料机旁,一边指导学生调整自动化推送芦苇秸秆的数据,一边讨论如何改进相关参数。一上午,他们就如何提升喂料机的作业性能,已进行了多组不同参数的组合试验。
郑一江不仅是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师,还担任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防风固沙守生态,科技支农惠民生”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的带队老师。一个月前,他和同事王强带着学生金满玉、甘梦轩、虎文杰前往三师图木舒克市及周边区域,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铁路、公路两侧以及光伏电站防风治沙工作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南疆风沙大,做好铁路、公路两侧及光伏电站的防风治沙工作,是保障交通畅通、设备正常运行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南疆铁路沿线常见的风沙治理方式主要有化学固沙、生物治沙与机械防沙,其中机械防沙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之一。
当前正在运营的和若铁路、格库铁路沿线阻沙沙障主要采用草方格沙障与高立式芦苇沙障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高立式芦苇沙障完全靠人工捆扎后挂网成栅,存在效率低、用工量大、成本高,现有生产方式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于2022年研发出的高立式芦苇沙障生产装置,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郑一江说,“我们成立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后,围绕以上问题,每年利用‘三下乡’的机会,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7月12日,郑一江带领“三下乡”团队抵达三师图木舒克市后,便前往合作单位——生产高立式芦苇沙障相关设备的图木舒克银丰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协助下,“三下乡”团队举办了一场防风固沙专题讲座,围绕防风固沙相关理论知识与高立式芦苇沙障生产装置的操作技术,为40余名企业员工及铁路维修工进行了详细介绍。
“小伙子,高立式芦苇沙障生产装备操作起来难不难?我们能学会吗?”在培训现场,来自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维修工张建国问道。
“放心,我们这款机器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操作步骤简单易懂,就像操作家里的洗衣机一样方便。我们还会提供详细的操作手册,并且现场进行手把手教学,保证大家都能学会。这台机器最大的优点是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但成本不到人工成本的10%。”郑一江认真地回答。
为精准掌握沙障应用现状,“三下乡”团队兵分多路开展实地调研,先后走访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铁路路段、民丰县沙漠公路路段,沿线考察了高立式芦苇沙障与芦苇草方格的使用情况,与一线工人深入交流,记录沙障制作流程、规格参数及地形适配难点。
在民丰县沙漠公路段,“三下乡”团队发现现有草方格铺设机作业工艺会对草方格横向排列造成一定程度的碾压和漏铺的现象。为此,“三下乡”团队创新性提出一种“T”式草方格纵横协同铺设方式,对横向压草轨迹和刀具作业力学模型进行研究,为设备优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实践过程中,“三下乡”团队成员不仅是技术推广者,更是一线实践者,大家深入草方格铺设现场,与工人一起作业,完成了400平方米草方格铺设,既切身体验了沙漠施工的艰辛,也为设备改进收集了实践数据。
“参加‘三下乡’活动,让我深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把我们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不仅巩固了我们的理论基础,更增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责任感。”研究生甘梦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