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扎根兵团沃土 绽放科技之花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8-27 09:16:00 作者: 编辑:冀翔 责任编辑:董利利

扎根兵团沃土 绽放科技之花

编者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兵团这片热土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赤子之心丈量荒漠,用创新之光照亮边疆。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场,以田野为讲台,将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

李景云团队在飞沙走石间架起“追光矩阵”,让戈壁滩迸发绿色动能,昔日黄沙地如今流淌着“阳光财富”;赵鹏达团队以农机为笔,勾勒出智慧农业的壮阔图景,让兵团农机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航者;宋利兵团队顶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烈日,在田间地头反复打磨“滴灌密码”,为干旱土地注入科技甘霖。

这些新时代的“垦荒者”,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托举创新梦想,以科技之笔续写兵团传奇。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科技创新,为兵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宋利兵:做好“水”和“农”两件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宋利兵(右一)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讲解节水滴灌技术(资料图片)。陈朋朋 摄

8月的清晨,阳光洒在树叶上,微风中带着泥土的气息。宋利兵带着学生走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的田埂上,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轻轻一捻:“你们看,这个湿度还不够,滴灌带布置可以再优化。”学生认真记录着,一旁的种植户频频点头:“宋博士说得在理,咱们这庄稼,就差这点‘明白水’!”

宋利兵是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与水的故事要从30多年前讲起。

“过去,在我的家乡,人饮用水都是问题,更别说浇地了。”宋利兵的童年记忆里,缺水的甘肃省静宁县给他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天放学,别的孩子忙着写作业,他便要和姐姐扛起扁担,去村外的泉水边挑水。“蹲在泉边盯着水面,我心里总在想,要是能有一条看不见的管子,把水直接接到家门口就好了。”宋利兵回忆说。

自然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个小发明。别的孩子想做飞机模型、电动小车,宋利兵却画了一个巨大的“U形管”——一头扎进大海,一头通到村口。“要是能建成,全村人再也不愁水了!”少年的异想天开逗笑了全班,老师却认真地说:“这个梦想很好,但要实现它,你需要很多很多知识。”

这句话,像一粒种子落进了宋利兵的心田,一直支撑他度过无数个埋头苦读的日夜。

2008年夏天,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时,整个山村都沸腾了——宋利兵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愿走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本科选择水利水电工程,硕士攻读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研究农业工程——宋利兵的每一个选择都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目标:解决西北缺水问题。

导师看出他的执着,送他一句话:“水利人要脚沾泥土,心系苍生。”这句话他默默记在心里并付诸行动。

2020年博士毕业时,宋利兵的家乡早已今非昔比——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节水灌溉技术走进了田间地头。但宋利兵心底“服务农业”的种子,却在此时找到了更广阔的土壤。“学农业工程,就得去农业的主战场。”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目光投向了新疆——这片拥有广袤农田、急需水利技术支撑的边疆大地。

“为什么是新疆?”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解释说:“那里更需要水利人去服务建设。”

就这样,宋利兵来到了石河子大学。

如今,除了智慧水利系主任,宋利兵还兼任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第四届兵团青联委员、全国智慧灌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仿真学会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重职责。他当年的选择也影响了许多人,5年来,先后又有6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士追随而来,一支“水利青年军”在边疆扎下了根。

近几年,宋利兵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1项、兵团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项,还主持五师、玛纳斯县等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白杨河流域用水关键技术等单位委托项目7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这些项目,几乎都与边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

在三师四十四团、喀什岳普湖县,宋利兵带领团队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行动项目“南疆典型灌区用水生态安全及调控研究与应用”。当地林果、孜然、棉花种植户长期面临“缺水缺肥、质量不高”的难题,他和团队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反复试验,种植户们也总会围着宋利兵,咨询种植管理问题。“每当看到农户因丰收而笑,说明我们的研究真正实现了应有的价值。”宋利兵说。

从静宁山沟到天山脚下,从渴望水的少年到送技术的博士,宋利兵的人生轨迹,恰如一条“看不见的U形管”,一头连着童年的初心,一头通向边疆的希望。

“我这一辈子,就想做好‘水’和‘农’两件事。”望着远处的天山,宋利兵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李景云:在戈壁荒漠上“种太阳”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8月15日,李景云(左)和工作人员一起排查光伏组件故障隐患。张鹏 摄

8月22日,在八师石河子100万千瓦光伏基地的蓝色阵列前,李景云望着板下忙碌收割艾草的职工,眼中满是欣慰:“新疆的阳光,以前只能晒出庄稼、晒出瓜果,现在还能晒出绿电,晒出好日子!”

1982年出生的李景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高级经济师,也是新疆天富新能源产业创新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兵团新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十年间,她带领团队在戈壁荒漠上“种太阳”,将黄沙变成“金沙”,书写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兵团答卷。

2015年,国家吹响“双碳”目标号角,兵团探索新能源产业布局。彼时已是能源领域专家的李景云,敏锐嗅到机遇:“新疆的日照和风能,是最宝贵的绿色财富。”她主动请缨,牵头筹备兵团北疆石河子100万千瓦光伏基地与天富4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启了在戈壁滩上的“逐光之旅”。

项目启动之初,荒漠的恶劣环境就给团队来了个“下马威”。超5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和频繁的风沙天气,让项目进展屡屡受挫。李景云带着团队扎在现场,白天顶着烈日测量日照轨迹,计算光伏阵列的最佳间距与高度,确保“板上能发电,板下能生长”。夜晚,她在临时板房里钻研技术方案,反复优化数智化监控系统。

“最难忘2023年并网前的冲刺期,我们连续半个月守在基站,终于在年底实现全部项目并网发电。”回忆起那一刻,李景云仍难掩激动。

该项目年发电量高达6.8亿千瓦时,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能源需求,更为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6.87万吨,其碳减排效果堪比3.64万公顷森林的年固碳量,充分展现了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卓越贡献。

“建光伏电站,不能只算发电账,还要算生态账、民生账。”李景云的理念,让光伏基地成了“立体聚宝盆”。

在她的推动下,团队根据戈壁的气候,在光伏板下试种艾草、黄芩等耐旱作物。“一开始职工不相信,觉得荒漠里种不出东西。”李景云笑着说,直到2022年,一三四团职工郭伟在板下种出的艾草,亩产净赚2000元,直供河南市场,大家才彻底信服。

如今,500多亩板下土地成了“沙漠药匣子”,艾草、黄芩“一年收三茬”,板蓝根也在这里扎根。夕阳西下时,牧民赶着羊群走进光伏矩阵,啃食板间嫩草,蓝色板阵与白色羊群相映成趣。“以前刮风沙,庄稼全毁了;现在光伏板挡沙,还能种作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郭伟笑着说。

这背后,是李景云对“绿电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生态闭环的坚持。“早在光伏项目破土时,我们就埋下了‘立体发展’的种子。根据戈壁的日照轨迹,我们精心计算光伏阵列的间距与高度,让阳光既能在板上发电,又能在板下孕育生机。”李景云说。

板上,是奔涌的绿电;板下,是盎然的生机。这些清洁电力正把“电价洼地”托举成“绿电高地”——居民电费更低了,工厂机器转得更“绿”了,天空也更蓝了。到今年年底,仅石河子100万千瓦光伏基地就将输出45亿千瓦时绿电,相当于省下150万吨燃煤,足够158万个家庭用一年。

如今,这片曾漫天黄沙的土地,已变身国家级示范基地——既是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也是国家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前不久,该项目作为唯一入选的兵团能源企业项目,荣获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创造了行业新标杆,更探索出“光伏+数智+生态”的创新发展路径,为“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兵团模式”。

“到2026年,5吉瓦电站全部并网时,乌昌石地区的天空会更蓝。”站在新的起点,李景云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光伏+治沙’‘光伏+农业’‘光伏+旅游’等新模式,让新能源成为兵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从茫茫戈壁到蓝色光伏海洋,从单纯发电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多元共赢,李景云用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绿色不仅是兵团最亮的底色,更是通往未来的钥匙。而她,依然用太阳的能量,续写着兵团新能源事业的绿色篇章。

赵鹏达:让“天鹅”舞动在世界棉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赵鹏达(左)与同事交流农机装备技术升级的相关事宜(资料图片)。鲍玉鑫 摄

8月20日,走进位于六师五家渠市的新疆天鹅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鹅农机公司”)生产车间,技术部部长赵鹏达正站在采棉机前,耐心地给工作人员讲解技术要领。这位被同事称为“多面手”“创新小达人”的青年科技人才,十几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创新。

2011年,赵鹏达从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他没有去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来到专门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天鹅农机公司工作。“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毕业后到专门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企业工作,专业对口、大有可为。”赵鹏达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为快速积累经验,赵鹏达跟着老师傅从最基础的学起。他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各种问题和解决思路。分析计算、绘制图纸、加工测验……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他快速成长,逐步掌握了农机研发的核心逻辑,为后续攻关打下坚实基础。

赵鹏达常说:“我不仅要把机械设计好,更要把机械应用领域了解透。”在他的不断探索下,籽棉平板式运模车、自走式运模车等新型机械设备研制成功,走上了生产线,大幅提升了棉花产业生产效率。

靠着努力与执着,赵鹏达用了7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农机开发组主管、部长助理、副部长,2018年正式成为技术部部长。

2022年初,赵鹏达把主要精力转向采棉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与可靠性相关的研发,牵头承担了兵团“高端采棉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技术攻关”项目。那时,我国高端采棉机的液压驱动变速箱等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维修周期长,还受限于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制约兵团农机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国产化不只是替代,更要实现性能赶超。”他带领团队成立专项攻关组,将车间角落改造成临时试验区,开启了“连轴转”的攻关模式。

一个零部件的参数调整,往往要经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测试;为验证设备可靠性,他们曾连续72小时值守,记录高温、重载等工况下的数据;遇到思路瓶颈时,赵鹏达常常半夜灵光乍现,便立刻赶到办公室修改图纸,琢磨到天明……经过一年多攻坚,团队不仅实现了液压驱动变速箱的国产化量产,还成功研发出新型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

“这款采棉机整机国产化率达97%以上,棉花净采率提升至93%,每小时最高采摘效率40亩,一天可采收近500亩,彻底填补了国内高端采棉机设计研发制造的短板,也让新疆大型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赵鹏达介绍的语气中难掩自豪。

在赵鹏达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天鹅农机公司生产的“天鹅”牌棉花加工成套设备成为中国棉机行业第一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天鹅”牌采棉机连续两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国产采棉机。

“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得不断推新品、强技术,更要育人才。”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赵鹏达始终肩负着“传帮带”的责任,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研发出籽棉重杂分离装置、分体式残膜回收机等15项专利产品,参与起草行业标准《籽棉喂花机》,主持和参与制定7项企业标准,在《中国棉花加工》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逐步成长为兵团农机研发的骨干力量。

面对成绩,赵鹏达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智能化已成为农机研发的重要方向。今年,他正带领团队探索无人驾驶、智能感知、精准作业等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计划搭建机器自动诊断、远程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兵团农机向“智能驱动”转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如今,赵鹏达依旧每天穿梭在车间与田间,和团队一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在许多和他一样的技术人才的支撑下,“天鹅”牌采棉机不仅连续两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国产采棉机,还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让“中国造”农机在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拓展。

赵鹏达说:“我会在农机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兵团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让兵团的农机装备走在世界前列。”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