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丨辙痕深邃,驼铃汽笛挺起抗战脊梁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8-30 09:30:42 作者: 编辑:周鲸毅 责任编辑:赵凯

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丨辙痕深邃,驼铃汽笛挺起抗战脊梁

——重走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新疆段(上)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姜蒙

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新疆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际援华物资从海外运抵中国抗战前线的必经之路,更是支撑中国持久抗战的重要“生命线”。彼时,面对日寇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封锁和国内交通干线的破坏,大量援华物资通过新疆入境,再转运至甘肃、陕西等地,最终送至抗日前线。这条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不仅打破了日寇的物资封锁,为中国军队补充了关键战力,更传递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援助,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27日21时23分,太阳沉入群山之脊。伊犁河谷的最西端,霍尔果斯静静伫立在国境线上,巨大的国门巍然耸立。

时光倒拨到88年前的1937年,那一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正经历黑暗的长夜。当时的霍尔果斯,是国境的终点,却也是那条“希望路”“生命线”的起点。新疆,这片丝绸之路穿行其间的古老土地,自古便是驼铃回荡、文明交汇之地。

抗战硝烟弥漫、家国存亡之际,新疆各族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毅然肩负起沉重的历史使命,“前方保卫了后方,后方更应支援前方”——这是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共同的信念。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与当时的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建立联系之后,这片边陲之地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1937年4月,中共中央派遣陈云、滕代远等人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经多次协商,盛世才同意接纳红西路军左支队进入新疆。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首任驻新疆代表,领导开展了新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迪化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

至此,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应盛世才之请,一批批中国共产党人走进新疆,奔赴各个岗位。他们深入民间,团结爱国力量,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经济、整顿财政、修筑道路、兴办教育……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巩固着祖国抗战大后方,为维护国际交通运输线畅通、支援抗日前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东部沿海遭日寇封锁,国际通道几近断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新疆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援华物资输入的关键枢纽。

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分为北线与南线:北线自原苏联的阿拉木图启程,经新疆最终抵达兰州;南线则从列城出发,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新疆,再辗转至兰州。同时还有一条空中航线,同样经由阿拉木图,飞越伊宁、乌鲁木齐、哈密,抵达兰州。

这条路的背后,是新疆各族人民以人力搏天险的壮举。当时新疆总人口不足500万,却紧急动员起50余万人奔赴筑路一线。没有机械,就凭双手;粮食不足,便自带干粮。他们在雪岭沙漠中开道,于崇山峻岭间架桥,以血肉之躯守护这条物资通道的畅通。

彼时的果子沟,积雪封山、地势险要,被称为“死亡之谷”。1937年9月,筑路群众日夜奋战,仅用20天便打通通道,与此同时,也有人永远留在了那里。

至1937年末,霍尔果斯至乌苏段公路初步建成,部分路段穿沙漠、越高山;乌苏至星星峡段也得以整修,沿途设立接待站与加油站。同年10月17日,第一批拉运援助物资的卡车,终于沿着这条新辟的道路,驶向战火纷飞的前线。

此时,空中通道也在紧张建设中。伊宁、乌苏、奇台等地机场陆续竣工,一批批战机得以转场支援中国战场。

据《新疆抗日战争志》记载,当时的新疆省政府集中新绥汽车公司的全部340辆卡车和5000匹驿马、3500峰骆驼、2000辆胶轮大车用于转运物资。1937年到1941年期间,中国抗日战场上80%的国际援华物资来源于苏联,其中90%以上经新疆运送。美英两国在1942年至1944年间也将部分物资由印度经新疆运往抗日前线,新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和同盟国援华国际通道。

彼时,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不仅是一条地理通道,更是一道精神长城。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一书的作者陈橹告诉记者:“在通往外部的交通线几乎完全断绝的情况下,这条通道一度成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寇封锁,万吨援华物资滞留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在此困境下,一条蜿蜒于世界屋脊的驿运之路被唤醒——它自列城启程,穿越喜马拉雅山麓,翻越喀喇昆仑雪线,最终经叶城、喀什、库车、吐鲁番直至兰州。这条南线又被称为国际驿运路线。

1944年,刚从法国归来的青年学子陆振轩接受了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下达的任务。在他的倡议下,新疆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筹集了1000余匹骆驼、马匹,招募了180多名驮工,在付出了损失100多匹驮马、牺牲十几位同伴的代价下,首支驮队终于抵达列城。

同年10月,驮队启程返疆。27天、675公里,他们以血肉之躯踏出一条生命之径。11月,第一批物资安全运抵叶城。自此直至抗战胜利,这条国际驿运路线未曾中断,共运回轮胎4444套、布匹782包、油袋588件及大批医疗物资。

车轮滚滚,大道如弦。

如今,当我们驾车飞驰于连霍高速,穿越果子沟大桥,或是乘坐列车沿精伊霍铁路蜿蜒西行、搭乘航班从伊宁直飞兰州横越昔日的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生命线时,仿佛仍能听到时空深处传来的回响——那是80多年前驼队踏过荒漠的蹄声,是卡车碾过泥泞的轰鸣。

如今,在这条线路的基础上,新疆在荒漠沙海边、高山盆地间,编织起贯通亚欧的立体交通网络。2024年,新疆铁路货运发送量达2.37亿吨、较上年增长10.6%;新疆铁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双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16414列,较上年增长14%;全疆27个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超4800万人次;截至2024年底,全疆公路总里程达23万公里,其中高速(一级)公路突破1.2万公里。

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便捷与通达的背后,那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无数先驱以热血与信念铺就了这条道路,谱写了为抗战胜利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史诗!他们用生命告诫我们:不忘来路,不负英魂。

当硝烟散尽,昔日战略走廊如今焕发新生,默默见证着沿线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