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事小 关乎民生
停车难问题何以破解?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齐琳洁、朱小丽
“高峰期路段拥堵不堪,找不到停车位”“人行横道每天有很多违停车辆”“小区消防通道被汽车占用,存在安全隐患”……近日,部分六师五家渠市网友通过兵团日报团炬客户端帮服务平台留言,反映区域内停车难题。
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五家渠市居民汽车保有量持续上涨,停车难逐渐成为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有效打通这一民生“堵点”?接到求助信息后,记者迅速与当地交管部门、小区物业等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并赴六师五家渠市,实地调研停车难问题的具体表现与治理路径。
停车困难 民生关切亟待解决
8月13日一早,记者在五家渠市长安东街与猛进北路交叉口看到,街道两侧停满了车辆,原来的双向两车道仅剩中间一条可通行。该区域并未划定停车等待区,所有路边停放车辆均属违停。
8月15日,航拍六师五家渠市新规划的林下停车位。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若冰 通讯员 朱小丽 摄
一位路过的五家渠市民告诉记者,该区域人流量大、停车需求旺盛,但周边车位早已饱和,不少车辆只能将车辆违停于马路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住宅小区内的停车难现象同样突出。部分老旧小区因建设年代较早,未合理规划停车位,导致乱停乱放、抢占车位等现象经常上演。
汇金福园小区居民刘春(化名)告诉记者,由于小区车位紧张,加上家人驾驶技术不熟练,他只好每天清晨骑电动三轮车提前占位。
居民王莹(化名)抱怨道,小区道路因停车占用一半宽度,双向车道被迫变为单行道,早晚高峰拥堵频发,行车安全堪忧。贝鸟逸轩小区居民侯龙(化名)说:“小区道路两侧停满车辆,上下班时车辆难以进出,剐蹭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商铺还用杂物私自占用门前公共停车位。”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停车难问题与部分市民不按秩序停车、侵占公共资源等行为相关,亟须政府、物业与市民协同治理。
面对小区内车辆乱停现象,多数物业公司采取放置安全锥桶、安装隔离桩、口头劝阻等方式临时应对,但因缺乏执法权,管理效果有限。
停车问题看似琐碎,实则是重大民生关切。居民因车位不足随意停车,物业难以有效管理,双方矛盾逐渐激化。部分小区经常出现居民与商户因抢车位发生争执的情况。不少市民和商户呼吁政府增加车位供给,并加大对违法停车的处置力度。
针对这些难题,六师五家渠市是如何破解的?
规划先行 从无到有纾解难题
“停车难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原有停车规划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尤其老旧小区、学校、商圈等区域在特定时段车辆高度集中,必须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六师五家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强表示,师市已将停车位扩容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全面评估现实状况,系统推进停车问题破解。
8月15日,在六师五家渠市学苑路三小附近的林下停车位项目现场,工人加紧施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若冰 通讯员 朱小丽 摄
在老旧小区,合理规划建设停车位成为当前人居环境改造升级的重要工作。8月15日,记者在碧水茗苑一期看到,挖掘机正在平整空地。五家渠市青湖路街道友谊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杰告诉记者,该小区有9栋住宅楼,建设时未规划停车位,导致居民只能见缝插针停车。
“随着师市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的实施,我们利用小区空地规划200余个停车位,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10月中旬全部完工,将彻底改善小区内停车现状。”陈杰说。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共有居民486户,此前车位缺口大,以往居民回家稍晚,不得不将车辆停放在小区外围道路上。
“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多次召开业主协调会,最终决定将部分闲置绿地和废弃设施区域改建为停车位,同时保留乔木绿化,做到停车、绿化两不误。”陈杰说。
“小区附近新增了停车位,还装了路灯,现在出门方便多了。”居民杨公岭高兴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碧水茗苑外,青湖华庭小区、振兴花园小区等多个老旧小区也通过类似改造实现停车位从无到有的规划。这些项目不仅考虑停车需求,还同步完善照明、监控、排水等配套设施,获得居民广泛好评。
此外,通过科学规划停车位布局,六师五家渠市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配套专属停车区域,有效缓解游客游园停车难题。据了解,在六师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和六师五家渠市全民健身中心改建项目中,配套建设约340个停车位,可满足日均750余名游客的停车需求,真正实现“停车有位、出行无忧”。
扩容提质 从有到优升级体验
2024年,六师五家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联合交警部门聚焦城区重点路段开展实地勘察,详细统计可改造完善的停车泊位。经前期摸排,最终确定青湖路、学苑路、前进西街等多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日均车流量超过2万辆次。为缓解停车压力,师市在青湖路、振兴街、西林路、经十八路等路段实施林下停车位建设项目。
记者在经十八路看到,新铺柏油路面畅通无阻。该路段是五家渠启蒙幼儿园与五家渠第五中学的主要通道,紧邻青湖路街道办事处,上下学期间实行交通管制,人流车流密集,以往拥堵频发。
去年以来,六师五家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组织实施经十八路(长安街—枣园街)新建工程,新建道路长407.02米、宽23.3米,配套建设林下停车位200余个,并改造青湖路路段林下停车位近60个。这些措施极大方便居民、学生及家长出行,获得广泛好评。
“现在停车位有树荫遮阳,夏天中午来开车,车里也不再‘蒸桑拿’,减少了空调使用,节能又环保。”谈起林下停车的好处,市民徐长林连连称赞。
林下停车位是六师五家渠市创新推出的新型停车模式,通过改造原有道路、在绿化带间隙设置车位,实现空间资源最大化利用,既缓解停车压力,又提升城市品质。去年以来,六师五家渠市在西林路、经十八路、青湖路、振兴街、学苑路、青湖北路、前进街,特别是五家渠市第一小学、五家渠市一中、五家渠高级中学等学校周边路段,陆续建成林下停车位1796个,周边车位供给量逐步增加,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大幅减少,道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8月15日中午,记者在学苑路东侧看到,已建成的林下停车位上车辆停放井然,高大树木为车辆撑起“遮阳伞”。六师五家渠市市政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政公用办主任张会芳向记者介绍:“原先这里是绿化带和裸露土地,去年以来通过道路拓宽、人行道外移,利用绿化带改造出一批林下停车位,既解决停车问题,又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
利用绿化带的空间打造停车位,是否会破坏绿化环境?带着疑问,记者咨询相关人员。项目技术负责人霍明星解答道:“我们坚持‘树本位’原则,施工中对胸径5厘米以上树木全部保留,通过灵活布局实现树木与车位融合;同时改造排水系统,使水流集中灌溉树穴,节约用水;此外,还在停车位周边补植红叶海棠、大叶榆等景观树木,进一步增加绿地率。”
林下停车位实现停车与绿化融合,为居民提供“便民停车、车在绿中、出门见绿”的优质体验,推动生态福利与宜居效益共享转化。记者了解到,除新增车位外,政府部门还将推出多项举措,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停车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优化资源配置;依托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方便车主实时查询各停车场空位信息,提前规划停车路线,减少寻找车位的时间。
共治共享 规范秩序提升全民素养
有序停车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违停不仅妨碍交通,更是道路安全的“血栓”。乱停车行为方便了自己,却给他人“添了堵”。针对这一长期困扰市民的问题,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整治。
8月16日,在汇嘉时代超市东南侧道路,不少车辆无视禁停标志随意停放,挤占行车空间。六师五家渠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中队民警阿尔达克·阿斯哈尔正带队清理违停车辆。他表示:“这类路段一旦发生火灾或有救援任务,大型车辆根本无法通过。我们将持续对违停车辆拍照取证、警告劝离,对拒不驶离的依法处罚。”
城区部分路段违停现象突出,行人只能侧身通行。市民李柔(化名)抱怨:“附近就有停车场,但总有人为图省事停路边,既不安全又影响市容。”
尽管交管部门多次处罚和宣传,部分路段违停现象仍屡禁不止。阿尔达克·阿斯哈尔表示:“我们将加强巡逻,及时清理违停车辆,并提高对多次违停车辆的处罚力度。”
学校及幼儿园周边上下学时段违停问题尤为严重。人行道被车辆占用,形成“车辆屏障”,家长和孩子不得不在车流中穿行,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交管部门虽持续巡查整治,仍有个别车主心存侥幸、屡罚不改。
“这些车停放在路边,只顾自己方便,却埋下安全隐患。”五家渠市第一小学学生家长张华(化名)说。
义务护学岗志愿者郑志义表示:“我们看到路口有违停车辆会立即劝离,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
记者了解到,师市相关部门加强与社区、学校等单位的协作,常态化开展文明停车宣传,组织志愿者在学校、商场周边引导市民养成良好停车习惯。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五家渠市停车秩序正持续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更加安全有序。
采访感言
行走在六师五家渠市的街道小巷,“停车难”曾是许多市民的切身体验。然而,随着采访深入,记者惊喜地看到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碧水茗苑小区,挖掘机轰鸣声中,曾经的杂乱空地正在变为规整停车位;在学苑路旁,绿树成荫的车位上车辆有序停放,家长接送孩子不再提心吊胆;在街头巷尾,交警和志愿者耐心劝导,文明停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变化背后,是政府部门的系统谋划与务实推进。从将停车位扩容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到创新推出林下停车位;从老旧小区改造中“见缝插针”增车位,到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六师五家渠市正在探索一条破解城市停车难题的新路径。
这条路径的核心经验,可概括为“规划先行、生态融合、共治共享”。规划先行,是要超前布局、系统谋划,将停车问题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考量;生态融合,是要创新模式、提升品质,让停车设施与城市生态相得益彰;共治共享,是要多方协同、文明引导,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停车事小,关乎民生。从抢位大战到绿荫泊车,六师五家渠市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温度。期待这里的探索能为更多城市提供借鉴,让停车不再难、出行更顺畅、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