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价值”的双向奔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8月22日,二师三十三团六连枸杞种植户杜云飞走进自家枸杞地,望着被一颗颗饱满的橘黄色果实压弯的枝头,陷入深深的回忆中。这里曾经是连队里的低产田,如今却成为他们家增收致富的高产田。“我们家的枸杞地,1亩能赚1万元左右。”杜云飞说。
三十三团六连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干旱,土壤还存在一定的盐碱化问题,过去这里种植的是梨树,但产量一直上不去,直到近些年改为种植枸杞后,才解决了职工增收的难题。
“枸杞耐高温,是为这片土地‘量身定制’的作物。”该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张密凡介绍,种植枸杞既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为职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近年来,兵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密围绕农业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目标,通过推动农业循环化、特色化、规模化,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激活绿色经济,让生态与农业、农村、职工效益协同发展,实现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
肉苁蓉:将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二师三十四团职工在采挖肉苁蓉(资料图片)。马永乐 摄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不毛之地,风沙大得吓人。”徐鹏从小在二师三十四团长大,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地产量不是很高,如今棉花产量全团平均亩产达521公斤,作物产量普遍翻了两番。”
三十四团是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个农业团场,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想要发展,就必须把生态治理、生态建设和职工增收、产业振兴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绿业并举、绿富同兴、绿进沙退”的生态富民之路。
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罗剑洪介绍:“梭梭树的根系极为发达,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好,而且不用大面积浇水就能成活,同时梭梭树根部还可以接种肉苁蓉。”从2014年开始,三十四团开始发展以梭梭树接种肉苁蓉的特色产业,希望能将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补益类中药材,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一直在且末县种植肉苁蓉的徐鹏对肉苁蓉的价值了然于心。2022年,徐鹏得知家乡正在鼓励职工群众种植肉苁蓉,于是他回到三十四团,成立了新疆铁门关市风芸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在该团六连承包了1万多亩梭梭林,种植肉苁蓉。
“我们公司和其他省区市的一些企业有合作,等肉苁蓉收获以后,他们就会过来收购。”徐鹏说。
目前,三十四团在沙漠边缘累计种植梭梭2.2万亩,接种肉苁蓉面积1.25万亩,带动就业25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
近年来,三十四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总结出“干播湿出”、“膜下滴水春灌”、“膜下滴水冬灌”、“植树造林节水滴灌+地膜覆盖”、“大果沙枣”、“孜然+”和枣药间种、利用苦咸水发展沙生产业造林等模式,逐步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
2023年,三十四团获批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今,该团有国家级公益林46.05万亩,生态造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2.7%提升到了34.98%。
“通过推行‘企业+技术+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前期荒漠化治理因缺乏经济效益致使抚育措施不到位、成林率低等问题,有力地推动治理可持续发展。”罗剑洪告诉记者,目前该团场的肉苁蓉还是以直接出售为主,“下一步,我们希望能通过招商引资,吸纳一些深加工企业进驻团场,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进一步提高肉苁蓉的经济效益。”
油莎豆:浑身是宝的防沙作物
8月20日,三师五十四团二连职工索法增在地里查看油莎豆长势。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8月25日,三师五十四团二连职工索法增在自家的油莎豆地里收滴灌带。“等滴灌带收完,就要开始割草了,割完草再晾几天地,就可以收油莎豆了。”索发增说。
索法增是该团第一批种植油莎豆的职工,他家油莎豆的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10亩增加到如今的120亩。
“一开始种油莎豆只是抱着尝试一下的态度。”回忆起2016年刚刚建团时的场景,索法增止不住地摇头。
五十四团位于喀什绿洲和叶尔羌河绿洲之间的布古里沙漠深处,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水分蒸发量大,土地还是盐碱化严重的细质沙地,早些年这里的大风天气每年达到110天以上,农作物生长困难。
“一开始,我们种了玉米、棉花等作物,但是风沙一来,地面上的作物茎叶就会被刮断,甚至连根茎都会被风翻出来吹飞。”索法增说,那时候,“土地种什么”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
2017年5月,在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石河子大学等多方专家的筛选下,五十四团开始尝试种植油莎豆。出苗后的油莎草很快覆满地表,七八月份时,油莎草就有七八十厘米高。“油莎豆非常顽强,就算地面上的茎叶被刮断了,只要再浇点水,就能缓过来,继续出苗。”索法增说,油莎豆的出现,为当年的五十四团找到了发展方向。
“油莎豆是一种价值极高的集油、粮、牧、饲、观赏于一体的多用新型作物,根系发达、分蘖强,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易种易管理,病虫害少,土质改善明显,防风固沙效果显著。”五十四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副主任王凡介绍说,“与裸沙地相比,种植油莎豆的地块有效抵御了风沙的侵蚀,对地表的风沙土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油莎豆又可与周边防护林达成共生效果,有利于防护林苗木的生长,防风固沙效果明显。”王凡回忆,现如今大风天气较以前减少了三分之一。
此外,油莎豆不仅在保护生态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也促进了团场的经济发展。2024年,该团组建了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引进先进技术团队,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油莎豆课题研究。去年,五十四团油莎豆平均亩产485公斤,同比增长12.7%,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
“油莎豆浑身都是宝,地面上的鲜草可作为优质饲料,果实可以榨油、酿酒和做休闲食品。”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项目部负责人单媛媛告诉记者,目前五十四团已基本形成“种植—加工—榨油—酿酒—豆粉—高蛋白饲料—养殖”现代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
“2023年团场投产了一家粮油公司,从职工手中收购油莎豆,生产脱皮豆、食用油等产品。榨油后的豆粕再由一连的新疆启源啤酒有限责任公司酿成油莎豆啤酒。”单媛媛说,啤酒厂的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由经销商销往江浙沪及广东各地,根本不愁卖。
沙棘:从“生态林”到“致富林”
8月8日,九师一七O团六连主播在沙棘林中网上直播销售沙棘产品。兵团日报常驻记者苟汇敏 摄
“以前的沙棘树是作为生态林存在的,但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发展,沙棘已经成为我们团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8月26日,九师一七〇团农林中心副主任王伟告诉记者,2024年,一七〇团收获沙棘1.84万吨,产值突破了1亿元。
一七〇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以前风沙天气很频繁,风大到能把一辆三轮摩托车掀翻。”一七〇团四连职工彭志从望着自家已经挂果的沙棘回忆说,“环境开始逐渐变好,应该是从2007年团场试种沙棘开始的。”
一七〇团为改善生态环境,曾多次尝试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打瓜、花生、啤酒花、薄荷等农作物,但结果都不太理想。直到2007年,一七〇团在水利部援助下引种沙棘种苗,开始大面积人工栽植;2008年,一七〇团成立了沙棘种植育苗基地,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授课,提高沙棘树成活率。经过多年的栽种,一七〇团形成了万亩沙棘生态林。
自一七〇团种植沙棘以来,该团区域局部年降水量由原来的不足40毫米上升到120毫米以上,5级以上大风天气由过去的年均200多天减少到100多天,空气湿度由46%左右提高到58%左右。
沙棘不仅耐旱、耐寒、耐瘠薄,它自身更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保健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美妆、绿色饲料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如何让沙棘林完成从“生态林”到“致富林”的转变?
近年来,一七〇团锚定沙棘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产业形态从初级原料销售向终端制成品供给转型,通过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深度挖掘增值增效空间,将更多产业收益留在了当地。
“一七〇团生产的沙棘品质很好,我们将它们生产成沙棘原浆、沙棘籽油、沙棘面膜、沙棘血肽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新疆戈壁记忆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研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元。
目前,已有4家沙棘精深加工企业落户一七〇团,这些企业通过保价、订单农业等形式,让该团场的沙棘种植户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了180%。
“下一步,团场将重点在沙棘林的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为此,今年上半年,我们编写了《沙棘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手册》并加大推广培训力度,更好地帮助种植户做好标准化管理。”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