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丨在乡村振兴路上绽放“她力量”
田春玲:特色种植“种”出好日子
刘妍
8月31日,田春玲在大棚里为圣女果整枝。刘妍 摄
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十三师火箭农场哈密火箭农场益康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春玲已走进自家的蔬菜大棚。她熟练地掐掉黄瓜藤上多余的侧枝,眼里满是对这片“绿色宝藏”的珍视。
从最初的一座“试验棚”到如今的150亩大棚作物种植基地,今年49岁的田春玲用26年的时间在大棚里“种”出了好日子,也成了职工群众口中靠谱的“领路人”。
田春玲和丈夫郑金民于1999年来到兵团。郑金民上学时候学的是园艺专业,到火箭农场后,开始尝试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
最初,田春玲只种了一棚西红柿,因为懂技术、善管理,年终算账,挣了2.5万元。此后,她和丈夫买了3间土坯房和一座拱棚,就在火箭农场安了家。
2008年,夫妻俩来到火箭农场六连种植大棚作物。他们投资了两座棚,种植应季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等。凭着勤劳肯干、市场行情好,那两年,他们每年收入6万元至7万元。
田春玲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
2010年,田春玲从山东老家引进“千禧果”,这是圣女果的一个品种。当时,该品种在哈密市还没有人种植过。靠着“千禧果”,田春玲收获满满,两座棚种两茬,去掉成本,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后来,田春玲凭借“千禧果”在乌鲁木齐市打开了市场。
尝到了种植新品种的甜头,田春玲心里更有底了。
近年来,田春玲和丈夫几乎每年都会抽出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全国各地跑市场、参加各大农展会等,尝试培育适合本地的新品种。田春玲已陆续培育了100多个品种。截至目前,本土成功种植的有8个,包括“粉贝玲”小番茄、“卓粉一号”西红柿等。“只有做在前面,走在前面,才能赚到钱。”田春玲说。
2014年,田春玲牵头成立哈密火箭农场益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她积极与周边大棚作物种植户合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渐渐走上规模化种植道路。
2016年,田春玲把试种成功的水果黄瓜推广给合作社社员种植,种一茬一座棚毛收入可达8万元。
2016年至2019年,哈密市的水果黄瓜市场几乎全部被哈密火箭农场益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占领,社员们赚得盆满钵满。
近年来,该合作社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六连职工、水果黄瓜种植户郭光建就是受益者之一。
郭光建有两座大棚,常年主要种植水果黄瓜。合作社为他提供种子、技术,还与他签订最低收购价协议,保障他的收入。种苗、肥料以及大棚里用的棉被、棚膜等,他都从合作社购买。
“从合作社购买,自己心里踏实。”郭光建说。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水果黄瓜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去掉成本,每座棚年收入可达5.5万元至6万元。
靠着规模大、质量好,这几年,合作社在哈密市有了一定的名气,产品不仅销往哈密、乌鲁木齐等地,还与上海阡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了批量订单。
田春玲说,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团场党委的帮助和支持。近几年,团场为他们减免了租金,还把连队老旧办公室给他们当库房用。
因为懂技术,田春玲购买了一台全自动育苗机,专门为附近团场的种植户提供育苗服务。“靠着种大棚作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合作社社员王建文笑着说。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今年,合作社在发挥原有蔬菜种植优势的基础上,从云南引进种植了香葱,再过20天左右,15亩香葱就能销售了。
“希望香葱能成为市场上的‘爆品’,使得我们的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田春玲满怀期待地说。
马珍:让家乡好物畅销全国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雷蕾 通讯员沈志君
8月26日,马珍(左)和“电商小分队”成员一起直播销售九○团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雷蕾 摄
“家人们快看!这就是从咱们五师九○团池塘里捞上来的南美白对虾,个个充满活力,外壳泛着青亮的光。不管是白灼还是红烧,味道都很棒!”镜头前,五师九○团八连“两委”成员马珍坐在池塘边,手里捧着捕捞的南美白对虾,语气里满是骄傲。
很难想象,一年前她还是个对着摄像头紧张到说不出话的“电商新手”。如今,这位“90后”姑娘,已成为家乡农产品的“代言人”,用电商直播为乡村振兴注入“她力量”。
大学毕业后,马珍在外地工作了两年。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她也想回去为家乡作贡献。
2020年,马珍回到九○团,成为六连的一名职工。2023年,团场选拔后备“两委”成员,马珍毫不犹豫报了名。同年11月,她被分配到九○团八连,开展基层工作。
“刚到八连时,我每天跟着老党员走地头、访职工,看着连片的棉田、果园,心里很着急。”马珍说,那时候她就发现,连队里不少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要是把这些好东西销售出去,大家的收入肯定能上一个台阶。”这个念头,成了她后来投身电商的初心。
2024年7月,马珍参加了五师双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湖北武汉电商培训班。马珍说:“第一次系统学习直播运营、短视频剪辑知识,才知道原来手机镜头能成为推广家乡好物的‘新农具’。”
培训结束回到团场,刚好赶上团里筹备成立“电商小分队”,马珍就第一时间报了名。
彼时,九○团的双河蜜瓜迎来丰收季,马珍的第一场直播就选在了瓜地里。
“紧张到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拿着手机走在田埂上,感觉10米的路走了快半小时。”马珍笑着回忆道,刚开始直播时,对着摄像头不敢露脸,只能对着蜜瓜讲解,说几句话就忘词,“一场直播下来,后背全是汗,播完想赶紧找个地方平复心情。”
马珍没打退堂鼓。她翻出武汉培训时记的笔记反复观看,对着镜子练习说话语气,还拉着同事当“观众”模拟直播。
“播了三四场后,慢慢找到感觉了。看到评论区里有人问‘怎么买’,‘什么时候发货’,就特别有成就感。”马珍说。
就这样,从双河蜜瓜到连队的其他特色农产品,马珍和伙伴们一起,挨个连队跑、逐个产品拍,把直播间“搬进”了棉田、果园、养殖场。
今年,八连试种了花生。还没成熟时,马珍就带着手机去记录种植过程,她说:“让大家看到咱们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知道每一颗花生都是用心种出来的,这样才能放心买。”
如今,他们运营着“双河市90团聚能合作社”和“爱玖零”两个直播账号。今年7月至今,他们已开展直播带货43场,累计观看人数超7.6万人次,线上销售额突破20万元,单场最高成交额达1万元。双河蜜瓜、葡萄等家乡好物,通过快递销往了全国各地。
“线下我们也没放松,专门对接疆外的水果批发商,把咱们的优质农产品送进大型市场。”马珍说,每次收到顾客“味道好”“还会回购”的反馈,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此外,马珍在连队还负责妇联等工作。“基层工作琐碎,但都关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她会组织连队妇女参加技能培训,帮年轻妈妈解决育儿难题;会带着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屋子卫生;也会耐心为职工群众宣讲计生政策,帮大家办理相关手续。
在马珍看来,助力乡村振兴,既要有“走出去”的魄力,也要有“沉下来”的耐心。“首先得把农产品品质提上去,这是根本。希望能多培养些致富带头人,让更多职工群众愿意尝试新品种、新模式;其次,我们电商团队也要不断学习,优化直播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人知道九○团的农产品。”
如今,在马珍的带动下,连队里越来越多的女职工开始关注电商,有人主动请教直播技巧,有人愿意把自家的农产品交给“电商小分队”销售。
“看到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特别开心。”马珍说,她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继续当家乡好物的“代言人”,让更多人了解九○团,让职工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王留勤:返乡创业 助农增收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嘉成
王留勤在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摆放展品(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王云鹏 摄
“这批蟠桃要发往浙江,大家现在快点包装。”8月27日,在二师三十六团的新疆东方米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蟠桃种植基地内,合作社社长王留勤的声音格外响亮,她正组织社员们忙着采摘打包蟠桃,这些新鲜的水果即将发往疆外。
2016年6月,26岁的王留勤因伤回到三十六团休养。那时的她在一家外资企业上班,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家乡滞销的农产品,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三十六团有着独特的光热资源、昼夜温差大和无霜期长,孕育出的黑枸杞花青素含量远高于其他产区。然而,在2016年的收购季,优质的黑枸杞却因市场信息不畅,陷入了滞销困境。种植户们看着满地的果实,满心的期待化作了忧愁。
“这么好的东西卖不出去,大家一年的辛苦不就白费了?”王留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想要帮助职工群众的念头在她心底悄然生根。
经多方打听,王留勤联系上了安徽亳州一家药材经销商。对方虽对黑枸杞感兴趣,可从未合作过的顾虑让王留勤犹豫了。“万一出问题,职工群众根本承担不起损失。”恰在此时,姐姐王留言家40余亩黑枸杞也面临滞销,王留勤决定先从自家“试水”。
“当时,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还成了。”回想当初,王留勤说道。凭借着家乡黑枸杞过硬的品质,市场反馈极佳,她随后将剩余黑枸杞全部销往疆外。
看到王留勤家的黑枸杞售出,其他种植户打消了心中的顾虑,纷纷上门向她求助。王留勤没有犹豫,多次与经销商沟通,最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团场职工群众的20余吨黑枸杞。这场“及时雨”,不仅解决了滞销难题,更让职工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王留勤与家乡的农产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到工作岗位后,那段帮助“乡亲”销售黑枸杞的经历始终萦绕在王留勤心头。她既看到了家乡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更深知市场信息不畅给种植户带来的“丰收尴尬”。经过深思熟虑,她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回乡创业。
她了解到合作社模式能有效“链接”种植户,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还能增强种植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与她“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初衷不谋而合。
“定了,成立合作社!”2017年2月,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筹备,若羌县米兰镇惠心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首批38名社员全是自愿加入。
“就凭她帮我们卖掉了黑枸杞,我就信她!”合作社社员王全州的话,道出了大家对王留勤的信任。
为了让社员们实现“种得好、卖得好”,王留勤带领合作社从源头抓起。选派种植能手外出考察,筛选优质种苗,让大家从一开始就有好的基础;到了种植关键期,邀请专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为农作物的生长保驾护航;社员的产品在合作社加工,仅收取一半费用,减轻社员负担;年底还会按交易量给社员发放“二次分红”,让大家的努力得到回报。
“跟着合作社种黑枸杞,种苗有保障、技术有人教,年底还能多赚钱,真好!”三十六团六连职工刘继伟的话语里满是认可,也道出了众多社员的心声。
2017年8月,合作社注册“忆美仁”商标,走上了品牌化经营之路。通过突出产品的特色化与差异化,黑枸杞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销量节节攀升。随后,合作社把三十六团种植的红枣纳入经营范围,很快赢得市场青睐。
当年,合作社社员张嘉仙种植了60亩红枣,通过合作社卖出了40余万元的“好价格”。“我们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商标,红枣的销量比以前大了。”张嘉仙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看到合作社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上门申请加入。2023年,王留勤联合本地的几家合作社成立了新疆东方米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入社社员122人,带动职工就业150余人。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创新经营模式,种植蟠桃、冬枣、香梨等多种独具当地特色的农产品2万余亩,产品畅销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深受市场欢迎。
2024年前后,合作社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使得家乡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去年,我们合作社营业收入达850万元。今年,我们打算搞电商直播,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产品。”王留勤说。
从帮助乡亲解决滞销难题到毅然返乡成立合作社,再到如今带领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王留勤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她的“惠农梦”。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担当,带领职工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路,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