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老兵记忆丨“作为党员,冲锋时要冲在最前面!”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9-03 12:37:19 作者: 编辑:王祉珺 责任编辑:万代喜

铭记不朽功勋 传承复兴力量·老兵记忆丨“作为党员,冲锋时要冲在最前面!”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林、张雪凝、古丽尼沙·赛德尔丁 通讯员魏亚茹、缪新亮

近日,“老兵记忆”采访组来到胡杨河市玫瑰园小区,走进97岁抗战老兵张吉光的家中,客厅茶几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蓦然映入眼帘——年轻的战士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时光……张吉光端坐在沙发上,满头银发梳得齐整,胸前佩戴的军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抗战老兵张吉光近照(7月27日摄于家中)。魏亚茹 摄

1928年1月,张吉光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他的童年记忆里,充斥着日本侵略者的累累暴行。“我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把无辜村民的头砍下来,用刺刀挑着走到我们面前,那时候,心里是又恨又痛!”讲述间,老人突然攥紧拳头,指节隐隐发白,“烧杀抢掠,对日本侵略者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去!”

1944年,年仅16岁的张吉光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跟随县大队与八路军一起开展游击战,不断袭扰敌后,消耗敌人力量。“我们经常破坏日本侵略者的公路运输线,掐断他们的电话通信线路。”老人语气平和,眼神中却透着坚毅,“虽然危险,但为了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我们浑身全是劲儿。”

在日常训练中,张吉光总是格外投入。别人休息时,他仍在反复揣摩射击要领。正是凭这份坚韧执着,他在一次军事比赛中荣获三等功,并被推选参加渤海军区教导旅二团的射击比赛——最终,以三枪24环的优异成绩,荣获“三面红旗”奖章和“陈毅神枪射击手”称号。

1945年春节前夕,八路军对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的一处日寇据点发起进攻,张吉光所在的游击队奉命配合对敌人进行袭扰。战斗持续了数个昼夜,八路军灵活运用麻雀战、地道战等多种战术,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周旋。

临近除夕的日子,部分游击队员思家心切,有的还萌生出退意。此时,张吉光站了出来鼓舞大家:“过年是为了过好日子,可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我们哪来的好日子过?”在他的鼓动下,队员们信心顿增,纷纷选择继续坚守,配合主力部队顽强作战。

因作战勇敢,刚满18岁的张吉光火线加入了党组织。“那时候,党员身份必须严格保密,我们召开党小组会议时,全程都是依靠暗号联络。”一边说着,张吉光一边抬起手熟练地做动作——点鼻子、摸耳朵,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一个信息。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吉光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他随即投身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瓦子街战役、永丰战役等。

谈起瓦子街战役,张吉光的脸上不禁泛起自豪的笑容:“我们伪装成敌人,悄悄接近要塞。结果,敌人还真就上了当,主动打开了通道,我们就这么顺利拿下了要塞,为战役的全线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参加永丰战役时,张吉光英勇负伤:“一块弹片直接射进了我的眉心,顿时血流如注,我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抢救。”过了一段时间,伤势还未痊愈,张吉光便急着归队。他说:“作为党员,冲锋时要冲在最前面!”

1948年12月,张吉光跟随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六师来到新疆,驻扎在孔雀河畔的荒滩上。春季洪水退去后,战士们手执坎土曼清理芦苇、开荒整地。张吉光与战友们一同开垦出了上千亩农田。到了年底,部队生产的粮食不仅实现自给,还可支援其他地方。

回溯过往,张吉光轻抚军功章,眼中泛起泪花:“我这一生,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无怨无悔!”

从在战火硝烟中冲锋,到在边疆沃土上耕耘,张吉光始终锚定跟党走的人生航向,以赤诚赴使命、用行动践担当——这既是一名抗战老兵融入血脉的初心使命,更是一代代兵团人“守家国、建边疆”的精神写照。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