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记忆丨戎马挥戈忠使命 屯垦兴农报党恩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雪凝 常驻记者李秀
“我是1945年8月参加的八路军。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我都在!”
在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39小区的家中,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伟明端坐在沙发上,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当话题触及尘封的过往,老人的眼神骤然澄澈明亮,字句铿锵有力,仿佛穿透那段滚烫的烽火岁月。
抗战老兵张伟明近照。
14岁入伍,少年军医的烽火担当
1931年6月9日,张伟明出生在山东济南莱芜区的一户农民家庭,田间的麦浪、灶间的烟火与姊妹的笑声,是他童年最初的温暖记忆。
平静的日子很快被日军的铁蹄踏碎。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驻扎在杨家庄村的八路军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看着八路军战士的模样,少年的心中埋下“保家卫国”的种子。不久后,张伟明加入抗日儿童团并担任团长。
“我是团长,就得带好头!”每天天不亮,张伟明就领着小伙伴们在村口站岗放哨,一双双眼睛警惕地盯着远方的小路;白天走街串巷,把抗日思想播进乡亲们心里;夜里穿梭田埂,为抗日游击队和八路军送信、送情报。
1945年8月,14岁的张伟明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八路军招兵点报名参军。因年龄小、个头小,部队把他安排在鲁东军区一军分区卫生处二所担任护理员,照顾受伤的战士。
1947年3月至1950年4月,张伟明先后在华东野战军卫生部总医院、鲁东军区医院二分院、华东野战军随营学校、华东野战军南下干部支队十六支队、中共中原局卫生所、中原军区卫生部总医院、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卫生处担任见习护士、护士及护士班班长。
在医院工作期间,看到受伤后从战场上架回来、抬回来的战士,张伟明才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下定决心要照顾好住院的战士们。担任见习护士期间,张伟明跟在老护士身边,一边认真学习如何给战士喂药、打针、换绷带、擦洗身子,一边刻苦学习护理知识。不久后,张伟明就熟练掌握了基础的护理知识,成为一名护士,再后来成长为护士班班长。
在部队,医院虽然算是后方,但在多次的战役中,张伟明和战友们也在一线与日本鬼子拼过刺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张伟明来不及休整,便跟随华东军区投入解放战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伟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役,并于1947年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21岁入校,学习建设祖国本领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彼时的新中国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专业人才。考虑到张伟明年龄较小,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组织上决定送他去学校深造,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1952年8月,张伟明成为重庆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张伟明抓住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恶补基础知识,是班上学习最刻苦的学生之一。
三年后,张伟明顺利毕业,被分配至四川省璧山县(今重庆市璧山区)公安局,成为一名公安干事,这一干就是三年。
工作期间,张伟明深感在重庆大学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用。于是1956年8月,时年25岁的张伟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又考入西南农学院(现今为西南大学)农学专业学习。
“考大学时有不少专业可供选择,但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选择的是农学专业。”张伟明说。
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张伟明以优异的成绩于1960年8月毕业。毕业后,他留校成为西南农学院人事处人事科的一名工作人员。
张伟明常常说:“我这一辈子啊,能吃饱饭,能读上书,全靠党和国家!所以我这心里,一辈子都记着党的好,对党的感激就没断过!”
1962年春季,兵团到西南农学院招收人才,当张伟明看到“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宣传号召后,他与学校多名同事毅然决然报名前往新疆,投身于屯垦戍边伟大事业。
31岁进疆,投身屯垦戍边事业
1962年6月,31岁的张伟明抵达兵团后,先后谢绝了兵团机关、农八师机关和石河子农学院的挽留。
“机关条件好,但基层更需要懂农业的人。我学的是农学,到连队才能发挥作用。”最终,他被分配到农八师一四二团四营基层连队。
20世纪60年代,基层连队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张伟明毫无怨言,很快适应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在连队,张伟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致力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他深入田间地头,与连队职工一起劳动,向他们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农业生产知识等。
其间,张伟明还积极参与连队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组织连队职工参加脱盲学习,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职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时的农业生产缺少良种良法。针对这个问题,张伟明重点投入到良种的引进、培育与繁殖中。在张伟明的辛勤劳作下,一批批优质的种子在连队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出了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农作物品种,连队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有一年夏天,团场的农田突然遭受了病虫害侵袭。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张伟明深知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当时,最有效的灭虫方法就是利用飞机药作业。在他的建议下,当上级部门调来灭虫飞机后,考虑到飞行员对当地的农田布局和作物分布情况不熟悉,需要有人上飞机进行引导作业。
“我去!”张伟明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飞机在低空飞行,气流颠簸得厉害,他紧紧抓着扶手,一边观察农田,一边指挥飞行员调整高度和路线:“左边这片地重点喷,右边的田慢一点!”在张伟明的引导下,飞机顺利地完成了喷药任务,成功地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这次经历让张伟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从此他在生产中更加注重引进、应用科学技术。
1996年1月,张伟明从一四二团良繁场党委书记、教导员的岗位光荣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