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他挺身而出
雷蕾、沈志君 文/图
2025年7月21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一天,属于五师八十六团洪桥社区居民刘永鹏——在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他接过“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证书,耳畔回响着雄壮的国歌旋律,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份荣誉的分量。
“能代表五师去领奖,我特别荣幸。”事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永鹏依旧难掩激动之情,“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每一个心怀正义、在关键时刻愿意挺身而出的人。”
冲上去,是唯一的念头
2023年6月6日,清晨8时45分,五师八十六团秋林广场公交站人头攒动。上班的、上学的人来来往往。刘永鹏像往常一样,在站台等公交,准备去打零工。他刚买的两个包子还带着温乎气,想着等上了车再慢慢吃,可没等这念头落定,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刘永鹏还没来得及回头,一个身材粗壮的男子已从旁边店铺狂奔而出,径直扑向站台角落。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男子已死死勒住一个身穿校服的小男孩的脖子。小男孩的哭声瞬间被扼在喉咙里,小脸涨得发紫。紧接着,该男子拖着小男孩冲上了刚停稳的公交车。
此时,站台上人群惊魂未定,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不好!”刘永鹏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包子“啪”地掉在地上。他来不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追上公交车,在车门关闭的最后一刻冲了上去。
公交车里,乘客们早已吓得往两侧躲闪。原本拥挤的过道,竟空出一片区域,那名男子一把将男孩推倒在一边,随即又伸手死死锁住另一个七八岁小女孩的脖颈。
小女孩眼里满是惊恐,小小的双手徒劳地抓着男子的胳膊,胸口起伏不定,呼吸急促。她喉咙里溢出的微弱啜泣,像针一样扎在刘永鹏心上。
“快把孩子放开!”刘永鹏大吼一声,往前跨了一大步。那男子猛地转过头,眼里满是失去理智的疯狂。非但没理会刘永鹏,反而将小女孩的脖颈勒得更紧,她的脸庞渐渐失去血色,连挣扎的力气也越来越小。刘永鹏知道不能再等,他猛地冲上去,抓住男子的手腕,想掰开那道锁住生命的“枷锁”。
搏斗瞬间爆发。男子变得更狂暴,右手死死勒着女孩,左手在身上胡乱摸索,突然掏出一部手机,狠狠砸向刘永鹏的额头。“砰”的一声闷响,刘永鹏只觉眼前一黑,额头传来钻心的疼。但他的手丝毫没松。他知道,自己多坚持一秒,孩子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师傅!快开去洪桥派出所!”刘永鹏一边和男子缠斗,一边朝司机大喊。公交车司机这才从突如其来的混乱中回过神,猛打方向盘,朝不远处的派出所疾驰。
几分钟后,公交车停在洪桥派出所门口。刘永鹏借着惯性,一把将男子拽下车,按在地上。随后赶来的几名乘客立刻上前帮忙,死死按住男子的手脚。直到这时,刘永鹏才松开手。
他顾不上喘气,转身冲进派出所接警大厅:“警察同志,快!有个男的在公交车上劫持孩子!”
民警迅速出动,将男子控制并带走。刘永鹏回头看向两个孩子,见他们被民警护在身后,眼神虽还有些慌乱,但已脱离危险。他走上前,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轻声说:“别怕,没事了。”小男孩怯生生地看着他,突然鞠了一躬:“谢谢叔叔。”旁边的小女孩也跟着鞠躬,小声说:“谢谢叔叔救我。”
周围职工群众纷纷围上来,有人递水,有人拍着他的肩膀称赞:“你真是好样的!太勇敢了!”
刘永鹏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刚想说“没什么”,就听到有人惊呼:“你的头在流血!”他伸手一摸,满手都是血,刚才被手机砸中的地方,一道约2厘米长的伤口正不断渗血,很快染红了衣领。
“没事,就是点小伤。”刘永鹏从兜里掏出纸巾按住伤口,对着关心他的人摆了摆手,转身想离开。有群众拉住他:“得去医院缝针啊!这么深的伤口怎么能是小伤?”
他却摇了摇头:“我还得去工地干活,今天的活不能耽误。”说完,捂着头,默默走了。
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刘永鹏载誉归来,与家人一起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在五师八十六团洪桥社区,说起53岁的刘永鹏,没人不竖起大拇指。自2003年来到兵团,他乐于助人,是社区里人人称赞的“热心肠”。
“永鹏哥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和刘永鹏一起打工的林新江说。去年冬天,工地赶工期,林新江因为操作不熟练耽误了进度,急得直跺脚。刘永鹏看到后,主动留下来帮他,手把手教操作技巧,还陪着加班到深夜,直到完成任务。
“他从不藏私,不管谁有困难,只要他能帮上,从来不含糊。”林新江说。
在社区独居老人张奶奶眼里,刘永鹏比亲儿子还贴心。今年78岁的她,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买米买面都是难题。刘永鹏知道后,只要路过粮油店,准会顺道帮张奶奶扛一袋米或面送到家,还会顺手把门口的垃圾捎下楼。
有一次,张奶奶感冒发烧,躺在床上起不来。刘永鹏知道后,立刻买了感冒药和退烧药送过去,还帮她熬了粥,守在床边直到退烧。“永鹏这孩子,心细,比我家娃还惦记我。”张奶奶提起他,眼里满是感激。
“永鹏从来不说大话,总在默默做事。”洪桥社区党支部书记许波说,社区里不管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出现。谁家水管坏了、电器出故障了,只要喊一声“永鹏”,他准会带着工具赶过来;社区组织志愿服务,他总是最积极的那个,清理垃圾、照顾老人,从不缺席。“刘永鹏就像社区里的‘螺丝钉’,不起眼,却少不得。”
在家里,刘永鹏是妻子李萍口中“让人踏实的丈夫”,是孩子眼里“用行动说话的爸爸”。李萍说,刘永鹏话不多,但心里装着这个家。每天打工回来,不管多累,都会帮她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
有一次,李萍生病住院,刘永鹏白天打工,晚上守在医院照顾她,连续一个星期没睡好觉,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从不说一句苦。“他这人,看着老实,却比谁都有担当。”李萍说。
在儿子刘振铠心中,父亲刘永鹏更是“一辈子要学的榜样”。“我爸救人受伤那回,自己去医院缝了针,回到家还笑着说‘没事’。”刘振铠回忆道,直到后来在新闻里,看到父亲救人的细节,一家人才真正明白,当时的情况远比父亲的轻描淡写要危险得多。
荣誉,是给所有“敢伸手”的人
刘永鹏的获奖证书(资料图片)。
鲜红的党旗、庄重的横幅、整齐的会场,回忆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的场景,刘永鹏仍清晰记得,走进人民大会堂,目之所及庄严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震,心跳也随之变得飞快。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连呼吸都比往常更郑重几分。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人民大会堂,真走进去,才知道啥叫庄严。”刘永鹏说,国歌响起时,他跟着唱,一开始声音有点抖,后来越唱越坚定。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眼泪突然涌上来,模糊了视线。
“不是紧张,是看到身边的人,有在珠峰放弃登顶救同胞的;有在洪水里连救好几个人的;还有冲进火海救人的。我才明白,这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危急时刻敢冲上去的普通人。”他用手指悄悄擦了擦眼泪,声音有点哽咽。
去北京领奖的前一天,刘永鹏对着镜子试白衬衣,总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就是个打工的,不过做了该做的事,咋就去北京领奖了?”
后来跟妻子李萍说起时,他还带着点打退堂鼓的想法:“要不这奖咱就不去领了吧,来回折腾太麻烦。”
话音刚落,李萍就拍了下他的胳膊,语气又急又认真:“你这傻心眼!这哪是你一个人的荣誉,这是给咱社区争光,也是给咱全家争光!你必须去,还得好好去!让更多人知道,咱普通人做好事,照样能被看见,好人就该有好报!”
当“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证书递到手中的那一刻,刘永鹏立刻双手接过,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件无比珍贵的稀世珍宝。他低头看着证书上的字,心里悄悄琢磨:回去一定要把这证书挂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
这不是为了向人炫耀,而是想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就算得了这份荣誉,也不能忘了自己是谁,更不能丢了本分。以后再遇到有人需要帮忙、有人身处危难,该出手的时候,还是得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载誉归来后,社区里的人见到他,都笑着说“英雄回来了”。刘永鹏却总是腼腆地摆手:“我不是英雄,换作谁都会那么做。”他依旧每天早早起床去打工,依旧帮邻居修水管、搬东西,依旧在下班回家后帮妻子做家务,仿佛那本沉甸甸的证书,只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插曲。
有一次,社区里的孩子问他:“刘叔叔,你救人的时候不怕吗?”刘永鹏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认真地说:“怕啊,但看到孩子有危险,就顾不上怕了。”
他顿了顿,又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善良,只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敢伸手,普通人也能变成‘英雄’。”
如今,刘永鹏的额头还留着一道浅浅的疤痕,是2023年6月6日清晨留下的印记。他说,每次摸到这道疤痕,就会想起那两个鞠躬的孩子,想起公交车上一起帮忙的乘客,想起社区里那些需要帮助的邻居。
“这道疤从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提醒:不管什么时候,都别忘了自己是谁,在需要时,更别忘了伸把手帮别人。”
秋林广场依旧人来人往,刘永鹏还是常在这里等候去往工地的公交车,一如往常奔赴在打工的路上。
只是偶尔,会有人指着他对身边人说:“看,那就是救了两个孩子的刘永鹏。”这时,他会不好意思地笑一笑,随即又低下头,整理好随身的工具包,或是查看当天的工作安排,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打工人一样,为了生活奔波,却用本能的善良和坚守,温暖了整个社会。
“只要大家都愿意站出来,社会就会更安全、更温暖。”刘永鹏的这份“愿意伸手”的坚守,正是一个凡人英雄,留给时代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