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我在行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需要每一位公民积极参与。在兵团,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开始重视自身健康,散打赛场上的激烈比拼,绿茵场上的奋力角逐,社区广场上舞动的身姿,傍晚跑道上运动的身影,无不彰显“我在行动”的全民参与热情。他们从自我做起,将运动融入日常,用汗水浇灌健康,以行动诠释责任,在为个人健康赋能的同时,也助力了健康兵团建设。
散打赛场上学会坚持和勇敢
8月25日,王中昱(右)进行散打训练。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我叫王中昱,是铁门关市华山二中的一名学生。
我与散打的缘分,得从一次偶遇说起。有一天,一位散打教练来我妈妈的理发店里理发,目光落在一旁的我身上。他打量片刻后对我妈妈说:“这孩子有劲儿,要不要试试散打?”教练的话让我既惊讶,又心动。
那时的我着迷于跆拳道,却也对散打充满好奇。家人鼓励我去试试,没想到一试,我便再也放不下了。从跆拳道的套路到散打的实战,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赛场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认输的劲头,成了我比赛时的坚定信念。
散打不是一项轻松的运动。每天8时,我就要沿着训练基地外的道路跑上一个小时进行热身训练,回到基地时,汗水已经浸透运动服。随后,高强度的训练就开始了,踢靶的声音、喘息的声音成了我最熟悉的背景音。
下午的“对打”,是一天训练中最“硬核”的环节。拳套碰撞的闷响里,藏着无数次的攻防转换。有时候,浑身的肌肉都已经酸痛不已,可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出一拳,再踢一脚。到了晚上,力量训练更是对意志的考验,我绑着沙袋跑步时,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却还要咬着牙往前冲。
今年7月25日,我参加了在一师阿拉尔市举办的兵团第二十届青少年运动会散打比赛,那场“战役”令我难忘。在四进二的半决赛上,第一局我打得顺风顺水,那种畅快的感觉让我几乎感觉不到疲惫。可到了第二局,力气却好像被抽走了一样,怎么也使不出来,步伐沉重得跳不起来,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在喊:“要输了。”
教练在场边的嘶吼声穿透赛场的嘈杂声:“稳住节奏!”我咬着牙照做,却在第三局被对手一脚踹倒在地。我趴在地上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这么怕输。可当我挣扎着站起来时,看着对手同样疲惫的样子,突然就释怀了。
我拼到了最后一秒,虽然没能晋级决赛,可站在领奖台上接过第三名奖牌时,突然明白:输并不可怕,放弃才可怕。那场比赛后,我好像突然长大了,不再执着于胜负,而是更享受每一次出拳时的专注。
有人问我,训练这么苦,有没有受过伤?其实只要足够专注,就能避开很多危险。我见过队友流着鼻血继续比赛和有人忍着骨裂的痛完成比赛的样子,他们让我知道,散打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勇气的比拼。
教练常对我们说:“现在流的汗,会让场上流的血更少。”每当累到要瘫坐在地上时,想起这句话,我就会重新站起来继续训练。更重要的是父母无声的支持,给了我一往无前的底气。
从第一次戴上拳套的好奇到如今第十次站在赛场的笃定,散打教会我的,从来不仅是拳脚功夫,更是我在累到极致时,依然愿意抬起腿的坚持,也让我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未来的路还长,拳套或许会磨旧,伤口随着时间也会愈合,但我对散打的热爱,始终如一。(王中昱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通讯员 王娟娟 整理)
奔跑中见证更多美好
8月25日,韩梦在公园内跑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雷蕾 摄
我是五师八十九团平安法治建设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27岁,也是一名马拉松运动爱好者。我从小就热爱运动,或许是有些运动天赋,常被体育老师关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多次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不过那时只是参加,并未真正爱上跑步。
大学期间,我第一次参加大型赛事——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这让我对跑步有了新的认识。2021年,我毕业后回到团场工作,依然保持着体育锻炼的习惯。2022年,我加入“双河跑团”,同年参加赛里木湖马拉松赛。我原本只想着感受赛道,跑完比赛,没想到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这让我彻底迷上了跑步。
从那以后,我更加确信自己的运动天赋,开始有规律地跑步。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上班前或下班后都会跑上一段,距离也从最初的几公里逐渐增加到现在的15公里。我常从天山路出发,途经二号小区、一号小区,一直到黄河路,再到长安路,途经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再回到天山路,这段10公里的线路见证了我的坚持。
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得兼顾距离和速度训练。我参加过40余场比赛,基本都获奖了。其中8月24日的2025塔城半程马拉松暨“跑遍大美新疆”(塔城)是我跑得最好的一场,以1小时20分06秒夺得女子组冠军,这让我非常激动。
跑步路上从不缺挑战。有一次,我参加博乐市半程马拉松比赛时,身体不适。比赛前一晚和当天,我都服用了止痛药,途中肚子依然剧痛,但最终还是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2023年的乌鲁木齐冰雪半程马拉松更令我难忘,当天风雪交加,寒风刮得脸生疼,感觉快把我冻僵了,但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因为大家都在奔跑,这份共同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激励。我最终获得女子组冠军。
跑步让我收获颇丰。它给了我强健的体魄,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每天都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因为比赛多在周末举办,不会影响工作,父母、领导和同事都很支持我。工作之余,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跑步上,偶尔感觉腿部不适,就在客厅铺上瑜伽垫做肌肉放松动作。
近几年,在跑步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双河市的发展。城市建得越来越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越来越好。未来,我会继续奔跑,坚持做热爱的事,让内心愈发强大,也期待在奔跑中见证更多美好。(韩梦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雷蕾 整理)
健身中享受生活的快乐
8月20日,柳文华在青湖尚城小区内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蒲子璇 摄
我住在六师五家渠市青湖尚城小区。几乎每天8时30分,我都会准时走出家门,来到小区的健身广场。此时的广场上,已经有三三两两晨练的邻居,大家默契地点头微笑,开始一天的运动。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青草香,在这样的环境下运动,我满心欢喜。
站在小广场的空地上,我开始活动手腕脚踝,然后做几组简单的拉伸运动。10分钟热身运动结束后,我走向那排熟悉的健身器材。我最先使用的是扭腰器,双手握住扶手,腰部缓缓画圈。这个动作对缓解我的腰椎疼痛特别有效,坚持半年后,不仅腰肌劳损的症状消失了,消化系统都变好了。运动完之后,我每次都感觉腰部暖暖的,特别舒服。
小区的健身广场虽然不大,但器材齐全。我最中意的是腰背按摩器,每天都要在上面活动20分钟。我双手扶着栏杆,腰部轻轻左右摆动,就像在跳广场舞一样。刚开始时,我做几个来回就感觉腰酸背痛,现在能轻松做上百次。这个器材不仅缓解了我的腰部疼痛,还改善了我的睡眠质量,使我每晚都能一觉睡到天亮。
扭腰器、漫步机、单杠……我按顺序一一使用这些器材,我的身心越来越舒畅。
今年5月,五家渠市体育运动公园开放后,我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每周三、周五的下午,我都会约上几个姐妹去那里运动。沿着操场快走两圈,看夕阳染红天际,任微风轻拂树梢,这样的时光总让人心情愉悦。
通过坚持健身,我的身体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曾经的我身体僵硬,尤其是膝盖和腰椎,稍微一动就酸疼不已。如今,这些症状明显缓解。令人欣喜的是,师市建成了近500个体育场地,包括田径场、篮球场,一应俱全。想到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像我一样,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运动的乐趣,心里不禁涌起自豪之情。小区的健身广场、体育公园的步道和球场,让我们再也不用为去哪儿运动而发愁。(柳文华 口述 蒲子璇 整理)
足球场上增强意志力
8月29日,张贝尔在小区里颠球。 刘芳 摄
我叫张贝尔,今年18岁,毕业于石河子第一中学。再过一个月,我将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你平时吃什么了,怎么跑得那么快?”记得上小学时,班上的男生经常这样问我。因为跑得快,小学四年级时,我被选入学校田径队。当然,从小就要强的我也是为了证明,女孩子能比很多男孩子跑得快。我日日刻苦训练,在八师石河子市举办的夏季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校体育教师苏锦军找到我:“你愿不愿意加入学校女子足球队?冬天就能参加比赛。”一听有比赛,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这便是我足球生涯的起点。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足球训练,脚触到足球时的紧张与激动。我不知道如何玩转足球,却又渴望掌控它。经过不懈努力,临近比赛,我总算控制住它了。
时间一晃到了比赛日。那天,雪下得很大。我和队友们8时就在校门口边踱步边哈气,等待校车来接我们,前往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的赛场。
走进赛场,紧张感在我心中蔓延。等到我们队上场时,时间已到了中午,紧张的情绪一直影响着我,直至我站在球场上。哨声一响,比赛开始,我和队友们拼尽全力在足球场上奔跑。比赛结束,我汗泪俱下,因为我们输了。
这时,苏老师示意我跟他走。随后,我见到一位神情严肃的老师,他是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的体育教师马新明,他询问我各种信息后,留下一句:“明年5月,你再来这参加初试,到时我会提前联系你。”
很幸运,我通过了初试,那年我正好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在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的绿茵场上,我与其他队员一起参加足球夏令营的集训。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足球场上热浪翻腾,我们从10时训练到13时,又从16时训练到20时,每日都要接受毒辣太阳的炙烤。即便如此,我们没有轻言放弃。
为了专注训练,并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我们只有周日可以玩手机。整日超负荷的训练,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可这似乎还远远不够,偶尔的核心力量训练,一次就是近10公里的限速跑……我们一次次挑战着自己。
我和队友们参加了2019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菁英杯”青少年足球联赛总决赛,与各省球队比赛时,大家都拼尽了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取得了好成绩。
记忆中,上初中后,我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每一个寒暑假,都要参加集训。无论天气炎热还是严寒,即便受伤无法上场,我也会在绿茵场旁观看比赛,积累战术经验。我想,这就是足球精神吧。(张贝尔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通讯员 周国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