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咱兵团人丨沙海追梦人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9-12 09:13:30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张志玲

咱兵团人丨沙海追梦人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潘许

九月的南疆,秋阳正好。在一师十三团的杏李种植园里,机器在果树间穿梭轰鸣,细碎的草屑随风飘落。

在这片园子里,一个皮肤黝黑、身上沾着泥土的身影格外显眼。他时而弯腰查看土壤湿度,时而起身与种植户交流施肥技巧。他,就是一师十三团七连职工、阿拉尔市疆蜜李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红军,一位在沙漠边缘种出“甜蜜果实”的追梦人。

眼下正是果园“秋施基肥”之时。泥土翻涌之间,有机质养分悄然渗入土壤,为果树积蓄能量。

“今年的果子甜,果肉也结实。现在好好施肥、管理好果园,就是为了明年的收成打基础。”62岁的李红军蹲在果树下,粗糙的手掌轻抚着杏李树干,抬头对围在身边的种植户们说:“你们看,这棵果树根系就需要贮藏营养。只要得到充足的养分,明年的果实一定更香甜。”

这片坚守了38年的土地,每一寸泥土的“脾气”,他比谁都清楚。

“我拿着钱回家,手都在抖”

种植园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杏李(资料图片)。

谁曾想到,如今这片郁郁葱葱的果园,在30多年前是一片没人要的荒地。

那时,24岁的李红军刚到一师十三团。他接手的果园里,杂草比果树还高,几棵老苹果树歪歪扭扭,结出的果子又小又酸。

“第一次走进园子,风刮得果树‘呜呜’响,像在哭。”李红军清楚地记得,那天他蹲在地上,摸了摸干裂的土块,指尖传来的粗糙感,让他心里直发怵。

最初的几年,李红军把所有心思都倾注在这片荒园里。他试种棉花,可沙漠边的土地保水性差,一场大风就把刚冒芽的棉苗吹得东倒西歪。

后来他又把希望寄托在苹果树上,精心修剪、施肥,可忙活一年,连成本都收不回。“那时候晚上躺在地头的窝棚里,听着风吹过果树的声音,情绪沉到了谷底。”李红军说。

不甘心的他开始四处考察,从周边团场到邻县的果园,只要听说有好的种植项目,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去学习。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1992年,他在外地考察时发现了红枣种植的潜力。

在一片红枣园里,他第一次看到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有农户告诉我,红枣当年就能结果,一棵苗至少能结十几二十个果。第一年栽树,第二年嫁接,很快就能有收入。”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心里。

说干就干。回到团场,李红军翻出所有积蓄,买了一批红枣苗。每天天不亮,他就钻进果园,观察果树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晚上抱着借来的林果书籍“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骑行几十里地,去请教技术人员。

“那时候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红枣种好。”李红军回忆道。有一次,为了提高红枣坐果率,他连续一星期守在果园,从早到晚盯着蜜蜂授粉。饿了就啃口干馕,渴了就喝口凉水,终于摸索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精心管护,李红军的枣园迎来了丰收。当他摘下第一筐红枣时,看着红彤彤的果子,他的眼泪一下掉了下来。那是他种果树5年来,第一次收获“像样”的果实。

“第一次卖红枣,就赚了2万多块钱。我拿着钱回家,手都在抖。”李红军笑着说,眼里却闪着光。

“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成”

李红军在果园里进行嫁接作业(资料图片)。

短短6年,李红军种植红枣收益丰厚,但他并不满足。他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挖掉枣树,改种西梅。

2005年,红枣种植在当地掀起热潮,家家户户都忙着扩大面积,他却看着满园的枣树犯了愁:“单一品种风险太大,万一市场饱和了,大家的心血就白费了。”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遭到家人和周边农户的反对。妻子鞠冰急得直掉眼泪:“红枣种得好好的,每年都能赚不少钱,你为啥非要折腾?”有农户也劝他:“红军,别瞎折腾了,稳稳当当赚钱多好。”甚至有人议论他,“飘了”,赚了点钱就认不清自己了。

可李红军铁了心:“我这辈子就跟林果业杠上了。哪怕失败,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他先砍掉自家果园一半的枣树,腾出地来种西梅苗。为了引进优质种苗,他跑了好几个省份,光路费就花了好几万元。

西梅苗种下后,他把家搬到了地头的简易房,每天天不亮就钻进果园,剪枝、拉枝、浇水,每一株苗都像他的孩子一样。

“那时候,他每天回家手上都是伤口,沾了水就疼,却从来没喊过苦。”鞠冰说起那段日子,眼眶有些发红。然而,转型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从红枣到西梅,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苗木、改良土壤,更要攻克西梅种植的技术难关。

“西梅的生长习性和红枣完全不一样,修剪方式、施肥时间全都得重新摸索。”李红军说。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种西梅的前3年,投入像个无底洞,每年都要砸钱,可产量一直上不去,偶尔结几个果子,也卖不上价。

2008年,他种红枣赚的钱全部投进了西梅园,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没办法,他只能卖掉城里的楼房。

“卖房子那天,我跟妻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成。”李红军说。那晚,他在果园里坐了一夜,看着刚长出的西梅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放弃。”

他一边总结西梅种植技术,打磨管护细节;一边积极尝试引进其他果品,开展引育扩繁试验,摸索适配当地气候的特色种植模式。

正是这份“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让李红军在困境中蹚出了条路。西梅种植终于迎来了转机,果子的品质稳步提升,产量也逐年增长,销路随之逐步打开,慢慢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当第一批西梅顺利售出,30多万元回款到账时,李红军激动得一夜未眠。“那种感觉,远不止是赚到钱的开心。”鞠冰回忆着,脸上带着笑意,“我当时真没料到,这么执拗的人,居然真的把西梅种成了。”

“大家伙儿一起富,才叫真的富”

李红军在杏李园里指导种植户修剪树枝和病虫害防治(资料图片)。

“李叔,今年的‘味帝’西梅销量这么好、卖得这么快,您看我是不是再扩种几亩?”十连职工高燕请教李红军,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可谁能想到,8年前的她,差点就把自家的果树全挖了。

2016年,高燕还是一名棉花种植户。看到李红军靠种西梅和杏李挣了钱,她心里也动了转行的念头。

“那时候我跟家人去李叔的果园跑了好几次,看着他的果子长得饱满喜人,就彻底下定决心,把自家的棉花地改成了果园。”高燕回忆道。刚开始种西梅,她是个门外汉,多亏李红军手把手教她剪枝、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她才慢慢入了行。

可种果树的第四年,高燕的果园还是没见起色,每棵树上只零星挂着几个果子,个头小不说,口感还涩。眼瞅着旁边地里的农户,因为果树不结果,挖树改种了棉花,高燕心里的退堂鼓响了。

“我当时给李叔打电话,一边哭一边说不想种了。他没多问,挂了电话就往我这赶。”高燕至今清楚记得,那天李红军一到果园,就蹲在树底下,扒着枝叶仔细查看果树长势,半晌才抬头对她说:“别慌,咱们先找问题在哪儿。种果树跟养孩子一样,得有耐心。”

李红军不仅帮高燕找出了产量低的症结,还把自己精心选育的“味帝”品种无偿送给她,帮她分摊种植风险。那段日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去高燕的果园转一圈,从修剪枝叶到水肥管理,手把手地教她。

“李叔总说,再咬牙坚持一年,肯定能有收成。”高燕说,正是这句话,让她打消了念头,硬撑了下来。

2020年,高燕的果园终于迎来了丰收,西梅还没完全成熟,就被经销商提前预订一空。“第一次摘果子的时候,我跟家人都哭了。整整8年的辛苦,总算没白费。”高燕笑着说,现在她的果园每年能赚20多万元,还加入了李红军的合作社,“有李叔在,我们社员只管把果子种好,压根不用愁销路。”

早在2015年,李红军就牵头成立了阿拉尔市疆蜜李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初只有5户社员抱团,到如今发展到83户;果园面积也从几十亩的“小打小闹”,扩大到1200多亩的规模化种植。

“一个人富不算真富,大家伙儿一起富,才叫真的富。”这是李红军常挂在嘴边的话。

合作社成立这些年,他一直坚持“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把种苗、技术、销路的难题都扛了下来,让社员们能安心种果树,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合作社培育的“疆蜜李”“味帝”等水果品种,不仅在新疆本地热销,还走进了内地的各大市场,成为带动农户们增收的“致富果”

“我这一辈子,就想在沙漠边种出更多好果子”

李红军在果园里打草(资料图片)。

走进李红军的李子资源圃,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李子令人应接不暇,红得像火的“红宝石”,黄得像金子的“黄金蜜”,紫得像玛瑙的“黑布林”……足足有120多个品种,每一款都透着独特的鲜活。

“这些品种,都是我跑遍全国各地引进的。有的品种,光引种就跑了3趟。”李红军说,为了收集优质品种,他每年都会外出考察,看到好的就记下来,等到来年春天再想办法引种。

在资源圃的角落,有一棵特别的果树,树干上嫁接了4个不同品种。“这棵树我前后改接了4次,花了8年时间才成功。”李红军走到树旁,指尖轻轻触碰到枝条,眼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他又指向其中一簇挂满果子的枝条,说:“你看,去年刚改接的这个品种,现在已经果实累累了。吃起来脆甜,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为了培育这棵“多品种果树”,李红军付出了大量心血,光记录的数据就写满几个笔记本。他每天观察果树生长情况,记录果实的大小、颜色和口感变化。

“我这一辈子,就想在沙漠边种出更多好果子,让果农们有更多选择。”李红军话语朴实。

这份初心也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年来,他从全国各地引进的李子品种中,已有12个成功在南疆地区落地推广。如今,这些适配当地气候的品种,不仅长势喜人,更帮助不少农户靠着种果树打开了增收门路,让“沙漠边缘种出好果子”的心愿变成了看得见的收益。

一师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钟聪慧评价道:“李红军是个特别执着的人,他认定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他的资源圃,不仅是品种的宝库,更是农户们的‘希望园’。”

如今,李红军已年过六旬,但对林果业的热爱丝毫未减。每天,他依然像年轻时一样,早早钻进果园,忙碌在果树之间。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劳作的痕迹;他的腰有些弯了,是常年蹲地查看果树留下的印记;他的头发白了,是为林果业操劳的见证,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一提到果树,他的眼睛就会亮起来,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未来,我会继续引进、培育更多更好的品种,把特色林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带动更多果农增收致富。”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就是要跟土地较劲,在沙漠边种出更多“甜蜜果实”,让更多人因林果种植过上幸福生活。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果园,“秋施基肥”的工作仍在继续。泥土的芬芳与果树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仿佛在预告来年的丰收。李红军站在果园中,望着满树果实,眼中充满期待。

(本版图片均为潘许提供)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