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淮韵润胡杨 同心筑根基——江苏省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共绘文化润疆“同心圆”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9-15 16:42:06 作者: 编辑:周鲸毅 责任编辑:杨波

淮韵润胡杨 同心筑根基

——江苏省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共绘文化润疆“同心圆”

魏亚茹

参加七师·淮安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跟着苏超去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在江苏省淮州中学校史馆参观(摄于8月2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雪雪 摄

七师一三一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内,退休职工在乒乓球桌前挥动球拍,锻炼身体(摄于8月12日)。刘欢欢 摄

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组织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开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紧密携手,共同推进文化润疆工程,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在文化交流、教育互动、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绘就了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彩画卷。

夯实文化阵地 共筑精神家园

文化的阵地建在哪里,文明的种子就播撒在哪里。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以下简称淮安工作组)聚焦七师胡杨河市基层需求,让文化服务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二六团戈壁母亲军垦文化生态园、一二九团党群服务中心、一三一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一三七团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淮安工作组积极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实施一批团场连队(社区)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改造提升项目。

8月25日傍晚,一三一团退休职工陈炳许吃过晚饭,像往常一样走进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居民一起运动。“文化活动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健身、舞蹈、读书学习等场所,24小时免费开放,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陈炳许说。

连日来,一二九团百花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工地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座投入援疆资金530万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红色地标”,将整合政务服务、党员活动、文明实践等多元功能,成为服务群众的“温馨家园”。

“我们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由于缺少活动场所,职工在冬季无处活动,休闲时间大多只能待在家里。”百花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克昌介绍,社区常住居民有4000多人,是一二九团最大的社区。长期以来,社区不仅缺少公共体育设施,甚至连像样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没有。淮安工作组得知这个情况后,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列为援疆重点民生项目,拨付资金援助建设。

“中心建成后,居民办事‘只进一扇门’,还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刘克昌说。

从团场连队(社区)的小阵地升级改造,到七师胡杨河市文体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淮安工作组始终聚焦基层文化需求,持续发力推进公共文化阵地提质升级。

搭建文化桥梁 促进互鉴共荣

文化因互鉴而精彩,艺术因交融而动人。淮安市与胡杨河市以“文化+”为桥梁,两地文旅部门作为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与有力执行者,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让两地文化在深度交流中迸发新活力,为文化润疆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8月14日,“文化润疆·淮韵七师”文艺巡演活动在一三一团文化活动中心演播厅画上圆满句号。来自淮安市与七师的演员们带来12个精彩节目,为群众呈现了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艺术盛会。借助这一鲜活载体,七师职工群众深入了解淮安市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活力,淮安市文艺工作者也真切感受到新疆的壮美风光与职工群众的热情,为两地文化交流常态化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在交流活动、文艺互鉴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淮安工作组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七师成功创建新疆和兵团首个中国“文学之乡”,建设韩天航、陆天明等文学名家工作室,打造15个育才图书室及阿吾斯奇牧场边境执勤房书屋,让书香浸润基层;支持原创舞台剧《奎河魂》创排、兵团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年轻的城》电视剧拍摄等工作,以文艺力量弘扬榜样精神,助力七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疆淮两地联手举办的“一埠市集·遇见胡杨河”系列活动在淮安市成功举办,七师非遗项目“西域瓜果层叠绘画技法”参展2024淮安大运河非遗文旅节庆活动,七师创排民族特色舞蹈《绽放》在开幕式成功演出,两地连续两年举办一二九团·盱眙龙虾美食宣传活动……同时,淮安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节目《运河船工号子》、淮海戏《借靴》、情景剧《援疆恋歌》、诗词朗诵《逐梦天山》等在七师演出后受到群众广泛好评。这些多层次、多领域、常态化的交流合作,让文化力量成为文化润疆的强劲引擎。

深化多维互动 凝聚团结力量

交往越频繁,情谊越深厚。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用“民生+教育+情感”的多维互动,织就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团结网”。

7月30日至8月5日,一场以“跟着苏超(江苏超级足球联赛)去研学”为主题的青少年交流盛会在淮安市举行。25名七师学子跨越千里与淮安少年携手同行,在周恩来纪念馆重温红色记忆、在淮安市新安小学互赠礼物、在苏超现场感受足球魅力……

“我学会了新疆舞蹈,品尝了新疆美食,更重要的是结交了哈萨克族好朋友。回到淮安市后,我要把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告诉我的伙伴们!”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学生王诗瑶开心地说。

今年3月,淮安市新安小学10名师生走进七师,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教学研讨、民族团结等多元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共同探寻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淮安工作组始终把“文化润疆”摆到重要位置,坚持把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近三年来,淮安市各县区累计投入2308万元“小援疆”资金,为师市11个团场改造养老院、新建幼儿园,让边疆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淮安温度”。援疆干部人才与受援地少数民族家庭结亲结对27户,定期走访慰问和宣传党的好政策,推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个个文化援疆项目,留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正以文化润疆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诗篇。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