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两地情:八旬老人重见光明后,将爱心“转赠”兵地少年
胡杨网李萍
9月11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山街道骑马山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暖意融融。一场由骑马山社区与十二师一〇四团西城北社区联合举办的特殊捐赠仪式——兵地“益暖”幸福家园“银发传爱”正在这里举行。故事的主角,是86岁的何国洋老人,他将自己重获光明的希望之光,化作一盏盏护眼灯和一本本书籍,传递到了兵地孩子的手中。
何国洋夫妇与兵地孩子们合影留念。李萍 摄
从“一户”到“一路”,爱心接力点亮失明世界
家住骑马山社区的何国洋老人,与肢体残疾的老伴张士丽相依为命。多年白内障的折磨,让他的双眼近乎失明,生活陷入困境。社区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场由社区、公益组织、专业医院、基金会多方联动的爱心接力就此展开。
“当时我们去爷爷家,了解到他们没有子女,生活非常节俭,看病困难,我们想着,只要他的眼睛能复明,生活质量就会完全不同。”乌鲁木齐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孤爱公益社的志愿者姜岚回忆道。志愿者迅速联系到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医院不仅为老人开通了绿色通道,还把老人纳入“集善·乐享光明”白内障眼健康公益助残项目中。
从检查到手术,志愿者们全程陪同接送。短短二十多分钟的手术,让何爷爷十几年模糊不清的右眼,视力恢复到0.4。两周后,左眼手术同样成功。“也就两个月时间,爷爷的双眼都重见光明了!”志愿者的声音里充满了喜悦。这份光明背后,是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温暖托举,更是人间真情的无私相助。
从“受助”到“施助”,一笔善款彰显兵地大爱
手术后,根据“集善·乐享光明”白内障公益项目政策,何国洋老人收到了来自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1000元生活补助金。然而,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让这份爱心完成了升华。
捐赠仪式现场。李萍 摄
“我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好了,现在政策这么好,有吃有穿的,还有那么多好心人帮我重见了光明,我不需要这个补助。”何国洋老人握着老伴的手,朴实地说道,“我想把这1000块钱捐出去,给更需要的人。”一笔善款,从受助者的手中,再次流向社会,形成了一个温暖的“爱的闭环”。这笔钱,在骑马山社区与十二师一〇四团西城北社区的共同见证下,变成了“何国洋爱心图书角”里崭新的书籍,变成了一盏盏送到兵地孩子手中的护眼台灯。
“这盏小小的灯,不仅保护我们的眼睛,更代表了爷爷和所有帮助他的人的爱。”来自乌鲁木齐市第52小学四年级学生唐疆尧说,“我特别感动,我们也要像何爷爷一样,成为爱的火种。”
从“一盏灯”到“一座城”,兵地融合的生动注脚
捐赠仪式上,乌鲁木齐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孤爱公益社为何国洋夫妇颁发了捐赠证书。这不仅是对一位老人的褒奖,更是对一种精神的礼赞。这次捐赠,更是一堂深刻的“爱的教育”课。它让孩子们懂得,爱是给予,更是奉献。何国洋老人点亮的,不仅是自己的世界,更是兵地融合、守望相助的城市文明之光。这束光,正温暖着这座城市,激励着更多人成为爱的传递者。
何国洋老人和老伴张士丽获颁捐赠证书。李萍 摄
从社区发现困难,到兵地携手共建;从社会各界爱心接力,到老人无私回馈;从一个家庭重获光明,到一群孩子被爱照亮。这束“光”的传递之路,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连接了“银发”与“朝阳”,生动地诠释了“兵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