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打造玉米制种“黄金谷”
——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融合发展观察
四师融媒体中心记者杨俊钦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9月的伊犁河谷,一片片制种玉米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高效完成摘穗、剥皮、秸秆还田作业,确保籽粒高效归仓。作为我国玉米种植“黄金带”,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中就有20粒产自伊犁河谷。
产业联动是推动城市联动与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多年来,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依托区位优势,坚持“兵地一盘棋”,聚焦产业“一张图”、要素“一张网”、市场“一盘棋”,引导人才、技术等资源跨域流动,携手推进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达87.77万亩,是全疆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
从田间指导到产业联动,从病虫害联防联控到共享丰收喜悦,兵地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兵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携手打造玉米制种“黄金谷”。
强化兵地协同,夯实现代种业发展基础
9月9日,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种植户陈江丽细细算了一笔“种子账”后,喜上眉梢:“多亏了可克达拉市技术人员的指导,今年制种玉米亩均收入超过1000元。”
这是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携手发展制种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可克达拉市以新疆创锦种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纽带,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利益联结模式,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技术服务,主动向伊宁市乡镇分享先进种植技术,推动兵地种植户稳步增收。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兵地协作,伊犁河谷的农田悄然蝶变,碎片化地块得以整合,“优质、集中、连片”的标准化制种模式不断推广,为产业提质增效筑牢了根基。
在兵地协同的大框架下,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的双城互动,成为夯实制种产业根基的重要支撑。可克达拉市依托农业技术优势,定期组织农技专家团赴伊宁市开展技术实操培训;伊宁市发挥城区物流、商贸集聚优势,为可克达拉市制种企业搭建“种子仓储+冷链运输”平台,缩短了种子从田间到市场的流通周期。
兵地融合,重在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伊犁河谷一流种业基地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实技术落地责任等举措,为制种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兵地双方以“稳面积、抓质量、提单产”为主攻方向,联合打造高产制种田,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引进与推广,推动伊犁河谷建成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兵地种子协会规范行业管理,积极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如今,伊犁河谷制种玉米年产量超40万吨、产值突破35亿元,向全国制种大区稳步迈进。
“要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推动农业资源整合、粮食高产创建合作,共同培育壮大制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探索技术人才交流、跨区域农机作业合作机制,推进兵地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徐亚民总结道。
延伸价值链条,激发玉米产业内生动力
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深度嵌入、优势互补。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积极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对接合作需求,共同打造“制种+精深加工”产业链,让玉米制种的价值潜能加速释放。
9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的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酵车间,香甜气息扑鼻而来,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的液体糖顺着管道缓缓注入无菌发酵罐。“从玉米原料到维生素B12,附加值能提升50倍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高洪雷介绍。
玉米素有“食物黄金”之称,随着伊犁河谷玉米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聚焦市场“一盘棋”,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强化政策供给,着力引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联合合作社与种植户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从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升级。
凭借兵地融合的产业优势,伊宁市、可克达拉市持续发力,吸引一批全国种业龙头企业入驻,新疆一和生物、可克达拉安琪酵母、金海生物科技、中国种子集团、九圣禾种业等企业纷纷落地投产达效,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充分释放。
“我们看中伊犁河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选择在这里投资兴业。”山东登海种业伊犁分公司经理徐福生的话,道出了外地企业落户伊犁河谷的初衷。
如今,伊犁河谷已形成“科学育种、规模种植、订单生产、精选加工、电子销售、快捷配送”的种子生产销售现代化体系。
聚焦产业“一幅图”,通过生产要素高速流动、企业协作、人才共育等多层次合作,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形成互补优势,专利技术转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订单机制保障种植户收益,集约经营优化土地效能,质量认证助力开拓市场。
从上游玉米原料供给到下游发酵产品生产,兵地双方协同构建的玉米生物制造“核心拼图”逐步成型,“链主”企业统筹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进而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在伊犁河谷这片热土上,兵地双方以“核心圈”带动“黄金谷”,以“一盘棋”思维整合资源,产业集聚的强大引力,推动制种及玉米精深加工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健全保障体系,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8月初,正值作物检疫性病虫害高发期,在一个个种子繁育基地,兵地双方技术人员携手并肩,共同开展玉米种子产地检疫工作。
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两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组建检疫巡查队,在城市交叉区域开展同步检疫,有效阻断了病虫害传播,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地检疫是种子生产的‘第一道防线’,更是调运流通的基础。”四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检疫员冯远科表示,“兵地共检不仅是深化合作之举,更为多领域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检疫技术、信息共享与人员培训的协同力度。”
为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高频联动:一场场玉米制种产业推进会、农业农村系统座谈会接连召开,搭建起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的合作桥梁;“田间培训班”常态化开办,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专家走进示范田,现场演示玉米去雄、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在此基础上,兵地还锚定长远发展目标:共建百万亩制种基地,培育基地共享、原料互供、品牌共建的龙头企业;统筹农业生产,实现有害生物联防联控、病虫害预警信息共享、冰雹灾害共同防范,守护农业生产安全;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互派人员、共建多作物高产示范田,让科技进一步为产业发展赋能。
与此同时,双方还协商,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真正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如今,从育种攻关到技术推广、再到产业链协同,可克达拉市与伊宁市正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让制种产业成为融合新纽带,共同擘画伊犁河谷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