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果丰盈绘秋景 产业兴旺助振兴
——五师双河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雷蕾
收割机在五师八十四团麦田里作业(摄于6月29日)。沈志君 摄
金秋时节,五师双河市的田间地头和产业园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黑小麦颗粒饱满,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冷泉鱼塘碧波荡漾,三文鱼成群游动;加工车间里,红薯经过深加工,变成雪白淀粉……
近年来,五师双河市因地制宜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从种植到养殖,再到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描绘出产业兴旺、职工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图景。
特色种植 种出“优质优价”
“作为团场特色农业产业,今年我们连队黑小麦种植面积约2000亩,预计亩产可达400公斤,每亩毛利润1400余元,经济效益明显。”近日,八十八团六连“两委”成员李运辉对记者说。
八十八团在黑小麦种植过程中积极引入先进农业技术,用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联合播种机作业,每天可完成200亩高效种植,同步实现播种、滴灌、覆土一体化操作,从源头为黑小麦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黑小麦全部由企业定点收购,销售渠道稳定通畅,真正实现了“种得放心、收得安心”。
在九〇团,职工群众走出了一条“立体种植”的特色道路。在文冠果林下,红薯藤蔓铺展地面,“上采果、下收薯”的模式让一亩地实现了“两份收益”。
新疆俏军嫂供应链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陈学丽说,公司今年与九〇团四连签约,在林下套种400余亩作物、涵盖8个品种。部分产品送至经销商后,反馈口感与品相俱佳,送检的287项指标全部合格,明年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除了“文冠果+红薯”,九〇团还探索出“葡萄+花生”“沙枣林+艾草”等多种立体种植模式,让“一亩地”的收益持续叠加。
近年来,五师双河市通过培育特色品种、引入先进技术、搭建合作平台,持续推动特色种植业向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既充分挖掘了土地潜力,又拓宽了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特色养殖 养出“多元效益”
9月10日,九〇团双河市丰华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们忙着打捞南美白对虾。鲜虾经称重、分装后,将陆续销往团场及周边商超。
今年,该合作社投放南美白对虾500万尾,因品质优良,每公斤零售价达70元。随着螃蟹、淡水鱼等养殖品种陆续丰收,职工收入有望进一步增加,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水产养殖,实现“水里捞金”。
五师双河市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将高端水产养殖作为特色产业的重点,在八十七团、八十八团打造三文鱼养殖基地。
八十七团汇龙泉生态渔业基地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年产冷水鱼43吨。二期投产后,年综合产值将达3800万元。八十八团三文鱼特色养殖产业加速扩张,二期养殖池投入使用后,计划投放10万尾鱼苗,并规划建设精深加工厂,推动“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据统计,五师双河市上半年渔业产值0.16亿元,同比增长53.1%,呈现“水美鱼肥”的发展态势。
在畜牧业方面,五师双河市按照“西牛东猪”的布局,引进国家级肉牛龙头企业天莱集团和全国益生菌领域领军企业微康生物集团,发展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目前,该师市建成规模化猪场13家,总体牲畜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87.84%。今年上半年,出栏肉牛1.75万头、生猪16.5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6%和13.3%。此外,骆驼、鸵鸟、肉兔、狮头鹅、梅花鹿等特色养殖逐步兴起,为职工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特色加工 做出“高附加值”
特色农产品不仅要“好卖”,更要“卖好”,加工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环节。
在八十四团三连,“疆宏祥”风干肉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牛肉切割、腌制、风干。
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王玉梅介绍:“我们依托宏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生产的风干肉风味独特,2024年生产加工鲜牛肉10余吨,产值达90万元。”
该连队通过“党建+产业振兴”模式,健全“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职工以土地、资金入股。职工既是“养殖户”,也是“股东”,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八十四团八连聚焦牛肉深加工,探索走出了品牌化发展之路。2024年5月,八连党支部筹措100万元资金,建成集分割、加工、高温消毒和包装于一体的现代化牛肉干加工厂,并成功注册“石峪壹佳”牛肉干品牌。今年,牛肉干加工量预计达10吨,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万元。
五师双河市特色农产品加工,既有“小而美”的连队加工厂,也有“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双河丰果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每年8月至10月的番茄采收季,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日加工番茄达5500吨,年产番茄标准酱3万吨,年产值约2亿元。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如今,五师双河市黑小麦、三文鱼、驼奶、红薯淀粉等特色农产品,正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迈进。该师市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扶持和产业链延伸,使特色农业既成为职工群众的“钱袋子”,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