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春风化雨 凝心铸魂
——兵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综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
展现兵团波澜壮阔历史的纪念馆、博物馆遍布天山南北;设施先进的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基层;精彩的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走”进连队、学校和社区……
巍巍天山舒长卷,最是文化润人心。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文化润疆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各族职工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认同持续增强
9月16日,2025年万名大学生同游阿拉尔红色研学活动启动,来自塔里木大学、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和塔里木理工学院的1.4万余名2025级新生,走进沙漠之门景区,重走沙海老兵路,共同感受阿拉尔这座军垦城市的红色文化魅力。
在阿拉尔市屯垦戍边纪念碑前,学生们聆听军垦先辈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故事。从茫茫沙海到万顷良田、从地窝子到高楼林立、从戈壁沙漠到绿洲遍野,一个个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让在场学生无不动容。
“正是他们那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屯垦戍边、默默奉献,才换来了我们这代人安稳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接续奋斗,决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塔里木大学2025级新生付雪行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路径和长远之计。为了引导各族职工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兵团深入挖掘利用各类资源,切实增进各族职工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兵团积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博物馆、纪念馆、边境哨所等红色资源打造成为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和引导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阵地,努力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如今,在兵团各个垦区,81座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星罗棋布,不仅成为军垦文物的家园、人们了解兵团的重要窗口,更是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处处微缩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兵团人听党号令、白手起家,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在亘古荒原上书写人间奇迹的伟大壮举,真切反映了一代代兵团人践行誓言的情怀和担当。
让文物史料成为最鲜活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指引人生路的“教师”,兵团积极组织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充分感受兵团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光辉成就,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努力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9月15日,兵团豫剧团大型古装剧目《解忧公主》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东坡大剧院精彩上演。
抑扬有度、韵味醇厚的豫剧唱腔,把观众带到漫漫丝路驼铃悠扬的意境之中,千年前的一段儿女情长、家国天下的传奇故事,一幕幕呈现在观众面前,让现场观众开启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作为全国遴选的42部优秀剧目之一,《解忧公主》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是创作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纪实文学作品集《此处有青山》《戍边人》等聚焦兵团历史、讲述兵团故事;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以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原型,展现了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秦剧《西域汉关》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新疆民族团结新故事,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杂技剧《草原之夜》以惊险奇绝的杂技语言,展现兵团人从荒原走向绿洲、进而迈向新时代的壮阔历程……这些力作华章,深情回顾新疆与兵团当年的峥嵘岁月,激荡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文艺精品的创作,离不开真实生活的滋养。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开展主题创作采风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在基层职工群众真实的生活中找寻创作素材和灵感,推出电影《昆岗的号角》、纪录片《兵团故事》、舞台剧《活界碑》等一批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
“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才可放飞想象的翅膀。”兵团文联副主席,兵团歌舞剧团党委书记、团长蒋玫说,“今后,我们将加强项目扶持工作的统筹指导,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加大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力度,持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兵团始终把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任务,不断丰富文艺演出供给,既努力解决“有没有、缺不缺”的问题,还积极回应“好不好、精不精”的期盼。
兵团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覆盖,把文艺精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职工群众身边。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坚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演出活动1000余场次,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每逢周末,可克达拉市民张娟总会带着孩子前往儿童公园书吧或图书馆,静静享受惬意的阅读时光。
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陆续建成可克达拉市文化馆和图书馆、21个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18个团场的168个连队均建起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出版物保有总量达33.2万册。
积极回应职工群众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兵团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团场、连队和社区,初步构建起师市、团场、连队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兵团拥有图书馆10个、美术馆4个、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90个、连队文化活动室1916个。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当前,兵团各级文化场所已成为集展览、宣教、研学于一体的文化打卡地,职工群众可以就近尽享文化惠民成果。”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考说。
兵团还以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为切入点,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盘活用好优质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化惠民、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职工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持续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让职工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动员广大文艺爱好者以饱满热情和昂扬之姿,生动鲜活地展现时代新风貌。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站在伟大征程的新起点上,兵团将加快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精品文艺创作,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让职工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繁荣兵团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