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织岁月 初心照天山
——纪录片《岁月如歌》创作纪实
朱丹丹、阿热依·热依哈巴提、周婷婷
在柔和的灯光下,一枚枚勋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九旬老人秦德胜微微颤抖着身躯,缓缓抬起手,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那佝偻的背影里,依旧澎湃着军人的热血与赤诚,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诉说着“老兵不老,精神永存”的壮丽篇章。
2022年,一部名为《岁月如歌》的纪录片在六师五家渠市播出。这部由六师五家渠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12集纪录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激昂的叙事,却似一渠清澈的流水,静静地流淌进人们的心田,唤醒了一段段沉睡已久的记忆。
与时间赛跑的创作初衷
“平时采访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兵。他们小心翼翼地拿出旧照片,指着身上的伤疤,平静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一刻,我们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导演张新慧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岁月如歌》的创作,宛如一场与时间的激烈赛跑。六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十七师,这是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1949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战士们放下手中的枪杆,拿起锄头,毅然挺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战士如今已成为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的记忆也正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消逝。
“在最初策划时,我们根本不敢想象还能采访到这么多老兵。”张新慧坦言。在近3个月的脚本打磨过程中,摄制组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六师五家渠市范围内寻找那些依然健在的老兵。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个历经岁月沧桑的名字。
“每找到一位老兵,我们都兴奋不已。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编导孔勇说道,“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2021年底,创作团队正式成立。前期调研持续了3个月,他们查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文献,走访了档案馆、博物馆,并向党史专家请教。2022年初春,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历时9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走访了近百位老军垦、老干部和抗美援朝老兵,录制了近百TB的4K超高清素材。
《岁月如歌》编导与六师五家渠市史志工作者文定讴(右一)进行史料交流(资料图片)。高鸿庆 摄
“这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叩问,也是一次对记忆的抢救性挖掘。”张新慧感慨地说。
烽火岁月的壮丽篇章
纪录片的开篇《戍边将军程悦长》,将镜头聚焦在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内。当时年近九旬的杨兰英老人,拄着拐杖,久久地凝视着程悦长将军的照片。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却充满了深情:“军长,我今天又在照片上看到您了……我可能这是最后一次看到您了,我也快90岁了。”
在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内,杨兰英老人拄着拐杖,久久地凝视着程悦长将军的照片(纪录片截图)。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这质朴的话语,仿佛一道穿越时空的桥梁,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9年10月,程悦长受命率十七师挺进新疆,身兼迪化(现乌鲁木齐市)警备司令、地委书记、北疆剿匪总指挥等重任。他足智多谋,成功平定叛乱,成了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杨兰英,这位当年的战士,后来的农六师党委党校(现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办公室主任,她的深情回忆,加上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地还原了程悦长将军的过人胆识和英勇担当,也揭示了六师五家渠市血脉中源自战火淬炼的忠诚基因。
这份忠诚,在《十七师剿匪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激战中,68名年轻的十七师战士被400多名凶悍的土匪围困。弹药耗尽后,他们拔出寒刃,与土匪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战斗从深夜持续到次日晌午,最终,40余名战士永远地倒在了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镜头扫过烈士名册,那些永远定格在十八九岁的名字,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伟大牺牲。亲历者后代的讲述、战场遗址的影像,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群年轻生命用血肉之躯筑起边疆和平屏障的英勇无畏。
在《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这一章节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十七师的战场(入朝主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其他部队),但那激昂的“雄赳赳,气昂昂”战歌,上甘岭的惨烈战斗,无不深刻地映照着六师前身部队作为钢铁洪流中的一员,所具备的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勇气与牺牲精神。
荒原上的奋斗足迹
和平的曙光降临,但战斗并未真正结束。面对广袤而贫瘠的新疆大地,固守边防、安顿军民任务尤巨。《岁月如歌》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细节,为观众描绘了这场重塑山河的伟大壮举。
《骡马大队进新疆》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序幕。1949年10月10日,先行踏上征途的不是战斗部队,而是一支维系着大军命脉的畜力运输队。摄制组采访了时年96岁的李广太老人,他虽然耳背,但记忆却异常清晰。“走了3个月零3天,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危险。我们两个班赶着40匹骡马,一匹都没有死,全大队的骡马都安全到达了!”老人说道,“我们把自己的皮大衣披在生病的马身上,自己感冒发烧也不吭声。因为我们知道,马活着,新疆才能守得住。”
水,是戈壁滩上的生命线。《修渠建库 开辟绿洲》将观众带回到了1949年的严冬。为了实现部队的自给自足,王震将军下定决心在迪化以北的五家渠开辟30万亩垦区。引水修渠的任务迫在眉睫!老战士们的回忆与斑驳的历史影像相互交织,重现了那场艰苦卓绝的“和平渠之战”:在滴水成冰的荒野中,战士们挥舞着简陋的镐头和铁锹,用肩膀和脊背扛起了沉重的石块。冰凌如刀,割破了他们的手脚,单薄的棉衣被汗水湿透后又被冻硬。旁白说道:“冰凌割裂的伤口,凝结成了建设者的勋章。”这并非夸张的修辞,而是残酷而真实的历史写照。
有了水,梦想开始在这片荒原上生根发芽。《梧桐窝子的故事》和《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郑敏才》聚焦于机械化农场的诞生和拓荒者的风采。1951年秋,王震将军现场踏勘,将一片荒滩命名为“八一农场”(现六师一〇二团)。亲历者的讲述与今昔航拍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风吹石头跑”的戈壁如何变成了阡陌纵横的良田。
山东姑娘郑敏才的故事,是这巨变中的耀眼光芒。1952年,她响应党的号召,从山东蓬莱奔赴八一农场。1954年,她通过选拔,成了这片亘古荒原上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的口述简洁而有力:“我说一定要去,我不相信你们的话,我只相信共产党的话。”她的声音,代表了那一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诚之心,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
平凡生命中的璀璨光芒
兵团的伟大事业,是由无数平凡的生命用青春、热血乃至一生书写而成的壮丽诗篇。《岁月如歌》深情聚焦于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淬炼出金子般光芒的灵魂。
《生命的火花》讲述了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故事。1954年,年仅十三四岁的湖南姑娘王孟筠,虚报年龄来到了八一农场。超负荷的劳动和恶劣的环境使她患上了15种疾病,最终导致耳聋和瘫痪。但命运的残酷并没有击垮她,“只有活着,才能为人民工作。”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王孟筠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她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努力练习走路,还在病床上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纪录片以细腻的笔触,将她那颤抖着却又透着坚定的手,以及手下所书写的字迹,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文字如同她生命中的火花,在黑暗中顽强地燃烧。
《戈壁母亲》向数万名从五湖四海奔赴边疆的女兵、女青年致以了崇高的敬意。泛黄的老照片与如今白发苍苍的老人泪光闪烁的回忆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她们克服了思乡之苦,适应了严酷的环境,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在这里“定下心,扎下根”,生儿育女。镜头在她们青春洋溢的入伍照与今日布满岁月痕迹的面庞之间切换,无声地诉说着她们最深沉、最坚韧的奉献与牺牲。
《“马背医生”李梦桃》谱写了一曲挽救生命的赞歌。这位上海支边青年,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皮大衣”,几十年如一日地穿行在六师北塔山牧场的数百个牧业点之间。26万多公里的行程,救治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风雪夜行的惊险时刻。李梦桃的讲述充满了感染力,回忆起深夜坠崖、听见狼嚎的生死瞬间,他声音中的颤抖传递着真实的恐惧,而最终坚持前行的选择,则展现着无与伦比的勇气与信念。
老兵故事的深情记录
“老兵们年事已高,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却无比珍贵。我们既想完整地记录下来,又担心他们的身体吃不消。”摄像罗刚说道,“每次采访我们都会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精心地拆分成多个时段进行。”
在拍摄十七师五十一团一营二连的老兵张崇德时,创作团队先后多次前往老人家中进行采访。老人曾在剿匪战斗中浴血奋战,经历过九死一生的险情:一颗子弹直射他的胸口,千钧一发之际,竟然被口袋里的一副扑克牌挡住。
“拍摄时,我总是先与老人交流,了解他的故事和情感,然后再进行思考和拍摄。”罗刚说,“我会找好自然光线,调整好构图,不仅关注人物的外形,更注重人物的眼睛,通过眼睛来展现老兵的个性与骨气。”
“在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内,拍摄杨兰英老人对着程悦长将军的照片深情诉说的画面时,我们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摄影师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孔勇回忆道,“那一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深厚情谊。”为了更好地还原那个改变杨兰英一生的瞬间,团队特意选择在黄昏时分拍摄,利用最柔和的自然光线,以细腻的影像语言,让数十年前的温暖场景缓缓“重现”。
2022年初夏,摄制组专程前往河北省望都县,拜访了时年104岁的六师五家渠市离休干部王鑫。老人早早地准备好了家常菜,戴上助听器,急切地询问兵团的现状。“兵团人从屯田到建城,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老人的话语将众人带回了他的屯垦岁月。说到动情处,王鑫老人从衣柜里捧出了一个斑驳的黑色公文包,里面整齐地存放着起义人员证明书、退伍军人证明书、党费证,以及在疆工作30年的荣誉证书与鲜红的奖章。临别时,他紧紧地握住张新慧的手说:“我今年104岁了,恐怕回不了新疆了,但我永远是兵团的战士,永远热爱兵团。”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表达方式的创新运用
面对庞杂的历史素材和众多的人物故事,创作团队力求创新表达方式,让纪录片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感人。“我们选择了以情感人、以细节打动人的创作思路,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亲历者的讲述,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后期制作人员张瀚林介绍道。
《岁月如歌》摄制组工作人员在新疆百年史料收藏馆内拍摄兵团老票证(资料图片)。高鸿庆 摄
团队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同时采用情景再现、沙画艺术等表现手法,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在讲述骡马大队的跋涉历程时,沙画的动态演绎将文字记载中“黄风口遮天蔽日的沙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每一段讲述都经过了反复打磨。”张瀚林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兵团精神能够可视化、可感知、可传承。”
《军令状》一集,聚焦于一份承载着千钧重诺的薄纸——王震将军亲笔签名的农业生产 “军令状”。纪录片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的“军令状”与今日六师五家渠市广袤棉田里现代化采棉机高效作业、无人机精准喷洒的画面交相辉映,展现了兵团的发展与变迁。
《足迹》一集则将历史的回响引向了新时代的强音。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师共青团农场,看望干部职工,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纪录片通过职工户文显朴实而激动的话语,将党和国家的关怀与个体的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镜头转向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的自述,这位扎根兵团、毕生奉献于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科学家,他的奋斗与成就,正是兵团精神在科技领域的卓越体现。
岁月之歌的深远回响
2022年10月16日,《岁月如歌》首播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年轻人表示,通过这部纪录片,他们了解了兵团的历史;老兵们则纷纷感谢创作团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让团队感到欣慰又有些唏嘘的是,纪录片播出后不久,他们采访过的30多位老人便相继离世,那些饱含深情的讲述,成了无比珍贵的历史遗存。
《岁月如歌》荣获第十届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但对于创作团队来说,比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们完成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镜头背后,记录下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兵团精神的生动见证。”张新慧说,“我们希望年轻人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理解兵团精神的真正含义,并将其传承下去。”
当《岁月如歌》的镜头缓缓淡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仍在时光中久久回响。从程悦长将军的深谋远虑到剿匪战士的英勇无畏,从王震将军的军令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再到千千万万新时代奋斗者的身影,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贯穿始终,昭示着兵团精神的生生不息。
这部纪录片所承载的兵团之魂,如同天山之巅的融雪,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谱写更加雄浑激昂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