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多元融合焕新彩 匠心赋能产业兴
——探寻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的新疆实践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贝
从英吉沙土陶的千年窑火,到罗布人村寨的古老织机;从吐峪沟非遗街区的烙画工坊,到桑皮纸技艺的现代复兴……行走在天山南北,处处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以来,5组采访团深入天山南北,见证新疆非遗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径,突破传承困境、开拓市场新路,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乡土与世界接轨的特色发展路径。
“非遗+产业” 老技艺点亮富民新路
走进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的儿子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的工坊里,一件件精美的土陶制品正被打包装箱。“旺季时,我们一个月能完成650件土陶制品的制作,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告诉记者。
英吉沙县迄今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个,其中国家级4个,涵盖土陶、小刀等制作技艺,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9名。精美锋利的英吉沙小刀拥有480年历史,土陶制作技艺更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分为素陶和琉璃陶,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然而,这些珍贵的技艺也曾面临保护传承的困境。“学艺辛苦,每天练习强度大,许多年轻人耐不住性子,不愿意学。”英吉沙小刀匠人努尔艾合麦提·阿布都卡迪尔向记者坦言,产品创新不足、市场狭窄、规模有限,制约了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英吉沙县积极探索“传承人+学徒+高校人才”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机制,依托校馆合作、援疆资源,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外出学习考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如今的英吉沙县土陶村,依托特色非遗资源,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带动就业超200人,促进快递、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协同发展,还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
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被誉为“小刀村”。该村采用“合作社+商户+农户”模式,吸纳培育了6家公司、3家合作社、45家商铺,集英吉沙小刀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全村有近400人从事小刀相关产业。2024年,英吉沙县小刀产量达95万把,实现产值约1.8亿元。
今年3月,由英吉沙县政府投资成立的英吉沙小刀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开始运营。“目前我们有刀匠20多名,今年7月,门店营业额达4.5万元。”该公司董事阿布都米吉提·亚森介绍,公司将建设厨用刀具车间,规划日产量3000把,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英吉沙小刀的品牌知名度。
“非遗+文旅” 老手艺变成旅游“热体验”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罗布人村寨风景名胜区,游客们纷纷聚集在“帕拉孜”民俗体验区,观看民间匠人苏来木汗·依不拉音演示“帕拉孜”纺织技艺。只见她左手娴熟地理线,右手稳重地压实,飞梭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
“帕拉孜”是以黑白或彩色宽条纹为特色的朴素实用的传统织物。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
为让“帕拉孜”重焕生机,苏来木汗·依不拉音这位拥有40年“纺龄”的老匠人,将纺织工坊搬进景区,设立“帕拉孜”展示厅,吸收时尚元素开发出挎包、靠枕、挂毯等新品,深受游客欢迎。景区还将“帕拉孜”民俗体验区划分为打卡、展示、销售等功能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纺织全过程,现场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鄯善县吐峪沟景区的非遗工坊,吐鲁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克然木·热扎克以火为墨、以木为纸,在烙画架前勾勒出火焰山轮廓。游客不仅能现场观赏烙画制作过程,还能亲手体验烙画制作,触摸“活”的文化。
目前,吐峪沟景区已汇集非遗工坊21家,涵盖剪纸、烙画、刺绣、桑皮纸制作等特色非遗项目,展销的商品超过300种。同时,当地政府投入4000余万元资金,对83户百年民居进行了修复,在保留独具特色的土木结构和天窗的基础上,打造“一屋一设计”的文化景观。今年,吐峪沟景区还引入热气球、直升机低空旅游等项目,推出“丝路文明线”“生态奇观线”“民俗风情线”3条主题飞行线路,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文旅体验。
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新疆各地文化软实力,更成为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的重要引擎。
“非遗+保护” 老传统有了新保障
2021年5月,桑皮纸技艺推广人魏宝山携手爱心企业,在吐峪沟捐建“非遗桑皮纸手工作坊”,并举办桑皮纸技艺培训班。来自墨玉县桑皮纸匠人世家的比拉力·图尔荪巴柯现场教学,学员昌利民成功制作出第一张桑皮纸时激动不已:“我做出了千年古纸!”
作为推广人,魏宝山计划未来5至10年内,在全疆捐建100个桑皮纸工坊,让这项技艺惠及更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疆已建成100多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通过“传承人+学徒+高校”“工坊+景区+市场”等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活下来”到“活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新疆通过立法保护、体系建设和数字化创新,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保障。今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审议通过,首次明确保护范围与代表性传承人身份,从保护措施、研究翻译、文艺创作、国际交流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规定。
《玛纳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表示:“现在传承保护有法可依,《玛纳斯》的未来更加光明。”
与此同时,新疆还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今年8月,新疆公布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49项、扩展42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类,进一步完善了保护体系。
从技艺复兴到产业振兴,从文化传承到旅游赋能,新疆非遗正通过多元融合,书写新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