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心间”
——兵团农文旅融合的“三维破壁”实践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许雯、霍琛琛
9月的兵团,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田野里,沉甸甸的麦穗泛着金黄,棉田铺开层层雪白;草原上,绿意还未褪去,毡房的炊烟在蓝天下画出温柔的弧线。
曾经只关乎“耕种与收获”的田间地头,如今多了游客的欢声笑语;曾经静静陈列的历史与民俗,如今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动体验。
农文旅融合,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让兵团的“田间”故事,慢慢走进每个人的“心间”。
产业“破壁”:“农业+文旅”延伸产业链
8月29日,六师新湖农场三十二连首届烧烤美食采摘周活动火热开幕,游客们在儿童娱乐区坐小火车。蔡玉婷 摄
9月14日,六师新湖农场三十二连的万亩生态林里透着热闹。作为农场“林旅融合”的核心项目,首届烧烤美食采摘周活动自8月底启动以来,热度持续不减。
游客们穿梭在生态林里,提着小篮细细挑选海棠果,偶尔咬一口,酸甜汁水在口中散开。来自昌吉市的游客马艳,这次专门带着父母来体验:“上次孩子摘得开心,这次带老人来看看生态林,顺便买些海棠果回去。这里的果子新鲜,林间空气也好,比在市区里待着舒服。”
这样持续的热度,让三十二连党支部更坚定了“林旅融合”的发展方向。
“以前,生态林的管理工作仅集中在林木养护上,缺乏多元经营模式,职工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现在,将‘采摘、餐饮、观光’结合,不仅让林子‘活’了,还让职工的腰包鼓了。”三十二连万亩生态林负责人朱向胜介绍,这片生态林以往以林木生产为主,如今连队党支部积极探索“林旅融合”新模式,开始举办林下采摘和美食体验活动。
三十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刘豫鲁表示,连队将继续深化林下养殖与文旅融合模式,支持和鼓励职工在林间散养鸡、鹅等家禽。这些家禽以掉落的海棠果、林下昆虫、杂草为食,肉质鲜美。同时,连队将举办更多农文旅融合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和购买农产品,让连队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种养和旅游目的地。
如今的三十二连,已初步形成“春夏赏花、秋季摘果、四季观光”的农文旅模式,一条“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文旅体验”的产业链,正让这片生态林变成职工的“增收林”。
从新湖农场三十二连的实践能看到,通过文旅赋能,生态林管护延伸出“体验、消费、合作”的多元价值。生态林既是“生态屏障”,也是“文旅载体”;海棠果既是“农产品”,也是“体验道具”。这种“一产筑基、三产赋能”的模式,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让土地释放出“农业+经济”的双重效益,为兵团农业从“单一产出”向“多元增值”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文化“破壁”:“红色+农事”沉浸式体验
9月17日,在一师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游客体验在田地里收获花生。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曾维 通讯员 顾苒 摄
一师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的清晨,总能听见嘹亮的口令声——这是游客们正在参加“军垦战士的一天”体验活动,满是烟火气的农事劳作与文化互动,让红色记忆在田野间落地生根。
在基地教官的指挥下,游客们身着统一的老式军装,身姿挺拔地进行队列训练,“一二一”的口令声与远处农田的风声交织,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垦荒年代。队列训练结束后,游客分组走向基地旁的农田,有人拿起铁锹平整土地,有人扛起耙犁梳理田垄,尽管秋日的阳光仍带着灼人的热度,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
“以前在课本里看‘军垦战士开荒’,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今天亲手握起铁锹才知道,当年在戈壁滩种地有多难。”来自乌鲁木齐市的游客王磊擦着汗说,他和同组的游客分工协作,有人翻土、有人捡石子,不一会儿就把一小块农田整理得井井有条。
另一边的生产工具体验区同样热闹,游客们围在平板车、独轮车前,认真研究工具结构,相互交流组装技巧。而在文化体验区,教官正带领游客们体验军垦战士的业余生活:滚铁圈的游客追着铁圈奔跑,唱红歌的游客围成一圈放声高歌,《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旋律在基地上空回荡,不少游客还跟着学跳当年的军垦舞蹈,欢声笑语不断。
那些曾经躺在史料里的故事,如今变成了可参与、可感知的日常,让兵团精神真正“活”在了当下。
在兵团,红色文旅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化展示。从老一营基地的农田劳作,到各地军垦旧址的农事体验,兵团始终将军垦文化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让游客在“懂农事”的同时“知历史”。这种文化破壁,不仅让红色精神有了“可触摸、可参与”的载体,更让红色资源成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农户增收的纽带,为文化润疆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搭建起“历史有温度、农事有深度、旅游有热度”的桥梁。
体验“破壁”:“采摘+场景”提升参与感
9月13日,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二师三〇团双丰镇第三届富硒香梨采摘活动开幕式现场,演员们表演舞蹈《双丰儿女庆丰收》,引得观众纷纷拍照。叶云清 摄
9月13日的二师三〇团富硒香梨采摘园里传出一片欢声笑语。
“我刚摘的这个香梨,咬一口全是汁,甜度也刚刚好!”来自库尔勒市的游客魏梦琪提着满篮香梨,笑着向同行人展示。不远处的“梨王争霸”赛更是热闹,园二连种植户陈广飞的香梨,以单果180克、甜度(含糖量)14.5%的成绩拿下“梨王”,围观游客纷纷拍照称赞,陈广飞也难掩喜悦:“种了这么多年香梨,能在这么多人面前获得‘梨王’称号,还能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富硒香梨,真是太值了!”
当天,三〇团举办了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三〇团双丰镇第三届富硒香梨采摘活动,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表演吸引了兵地职工群众前来观看,同时大家还体验了采摘香梨的乐趣。
除了采摘体验,活动还设置了美食区、非遗展示区:烤羊肉串、手抓饭香气扑鼻,双丰葫芦烙画传承人潘耀先现场教孩子们在葫芦上画梨园丰收图。
据三〇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郎源涛介绍,团场依托富硒土壤发展1.82万亩富硒香梨树,今年预计总产量突破3.5万吨,后续还将开发香梨膏、香梨酒等深加工产品,让“一颗梨”带动一条产业链。
这场采摘活动早已超越“摘果子”的范畴——它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体验中感受丰收喜悦;让种植户的“独乐”变成“共乐”,通过活动打开销路、打响品牌。这种“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桥”的互动,正是兵团农文旅融合最鲜活的实践,让“田间”的烟火气,真正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间”。
从新湖农场的林间欢歌,到老一营基地的军垦记忆,再到三〇团的香梨丰收,兵团农文旅融合的每一步,都在让“田间”与“心间”同频共振。这种体验破壁,不仅让兵团的农文旅产品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更让兵团味道、兵团故事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得以传播,让兵团的团场不仅成为“丰收的田野”,更成为“欢乐的家园”,为兵团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