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水产养殖绘就“蓝色振兴图”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9-24 08:33:30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赵霞

丰收节里“渔”满仓——

兵团水产养殖绘就“蓝色振兴图”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兵团的各类水产品迎来销售旺季。

在八师石总场三连新疆杭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打捞上来的澳洲蓝龙虾个头比成年人的手还长。“我们基地的澳洲蓝龙虾品质特别好,肉质饱满,个头也大,一只龙虾最大的重量可以达到0.15公斤,预计今年收益能达到260万元左右。”该公司总经理陈继军说。

9月2日,航拍八师石总场新疆杭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邢文亮 摄

近年来,兵团强化项目支撑、科技赋能,因地制宜有效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养殖空间,大力推进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积极打造“蓝色粮仓”,拓宽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

优质水养好鱼

“鱼儿上钩了!”来自乌鲁木齐市的钓鱼爱好者张龙在十师一八七团七连的荷花湖野生鱼湖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连续钓了3天鱼。“听说这边的环境好、水质也好,养的鱼特别棒。”张龙说。

在新疆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外池塘,王杰(右)和同事一起检测水质(摄于7月21日)。张静静 摄

9月15日,在十师一八七团七连荷花湖,吴涛(前排中)和社员们一起捕鱼。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通讯员 袁鹏程 摄

今年,湖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该团七连职工吴涛把承包的100亩养殖水面改造成了荷花湖野生鱼垂钓园,并且每隔2天就投放各种鱼类,供钓鱼爱好者垂钓。“投放的鱼都是我们合作社养殖的鱼,个头都不小。”吴涛说。

吴涛承包的养殖水面位于一八七团七连,这里的湖水富含多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pH值稳定在适合鱼类生存的区间,成为鲤鱼等多种野生鱼栖息繁衍的“家园”。

为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同时维护好这里的水环境,吴涛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一直秉持生态养殖的理念,每年在湖水中投放育藻素、益生菌等生物制剂,定向培养有益藻类,为鱼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

“我们合作社的冷水鱼生长周期长、肉质紧实,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鱼鲜味美,品质上乘,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外地客商前来采购。”吴涛告诉记者,因为品质好,他们合作社产的鱼市场价格偏高,但依然供不应求。

布尔津县客商王心红和吴涛合作很多年了,他说:“每年收获季,我基本上每过三四天就要来这里采购一次鱼,一次采购1吨左右。他们合作社产的鱼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已开发利用的养殖面积约16万亩,以坑塘、水库等大水面养殖为主,养殖品种包括草鱼、鲤鱼等常规鱼类以及白斑狗鱼、河鲈等额尔齐斯河土著鱼类。此外,十师北屯市还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了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养殖品种,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新技术增效益

9月15日,图木舒克市亿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工人们在忙着分拣捕捞上来的螃蟹。

“这些螃蟹的品质看着还不错。”该公司的生产负责人丁荣贵从筐里随手拿出来一只螃蟹,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图木舒克市亿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工人给虾苗喂食(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这批刚捕捞的螃蟹,产自该公司建成的500亩盐碱水鱼塘。“这只是一期工程,我们公司的千亩盐碱水海鲜养殖基地项目预计建成鱼塘面积在1100亩左右。”丁荣贵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利用盐碱地改良技术,将团场农田里排放出来的盐碱水收集起来,经过消毒、杀菌等工序处理后,再灌入挖好的鱼塘里,用来养鱼。

除了千亩盐碱水海鲜养殖基地项目外,该公司还有一个“虾菜共生”工厂化健康养殖基地。“这个养殖基地里所用养虾的水也是经过改良的当地盐碱水,而且‘虾菜共生’系统把养虾的水进行过滤和微生物分解后,作为肥料提供给蔬菜吸收,待蔬菜吸收后,再把水排回养殖池,供鱼虾生长。”丁荣贵说,“用这个方法,养殖基地1年至少能节约四分之三的用水。”

目前,“虾菜共生”工厂化健康养殖基地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品种,可年产4茬虾,每立方水体产3.5公斤南美白对虾,每公斤南美白对虾的售价在160元左右,效益可观。

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大力培育壮大南疆盐碱水特色养殖业,采用“棚塘接力”“虾菜共生”等新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鲈鱼等水产品,实现了在戈壁沙漠模拟海水养殖海鲜的目标。

“目前,师市水产养殖面积5249亩,在建1.27万亩,其中四十五团养殖青蟹700亩,四十九团绿色渔业养殖项目1.2万亩。”三师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刘放鹏说,“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发展集养殖、加工、旅游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水产养殖业,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延链条促融合

“鱼来了,这是早上从我家水库捞上来的,可新鲜了。”9月17日20时,一师阿拉尔市幸福路常盛鱼庄里坐满了食客。

常盛鱼庄的老板、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兆华告诉记者,“开饭店只是我的一次尝试,没想到这么受食客欢迎。”

9月19日,工人在一师十六团新疆三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捕捞青蟹。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曾维 通讯员 顾冉 摄

2003年,看中了一师阿拉尔市的水资源优势,黄兆华来到一师十六团十二连,打算发展水产养殖业。“这里是阿克苏河、和田河以及叶尔羌河三河交汇的地方,淡水资源比较丰富,很适合养鱼。”黄兆华说,“刚开始养殖规模不大,养的鱼大多被饭店自产自销了。后来,我申请了项目,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效益。”

2017年,黄兆华在该团十二连成立了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与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塔里木大学、宁波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承接科研院校的试验项目,开展相关推广和示范应用工作。黄兆华告诉记者,“承接这些项目,既能丰富我们公司水产品的种类,又能提高公司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一举多得。”

据了解,该公司承包上游水库和胜利水库约2.6万亩;承包建设标准化池塘704亩;创建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00亩;新建6000立方水体规模的工厂化循环水繁育养殖车间一座。目前,该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水产品1000余吨,其中草鱼等“四大家鱼”800余吨,特种水产品200余吨,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下一步,黄兆华准备建设一个冷库、一座水产品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近年来,十六团不断提升养殖水平,发展特种鱼盐碱水渔业;改造提升养殖塘;推广示范鳜鱼、额河银鲫等新品种;保护叶尔羌高原鳅原种场,承担增殖放流工作。此外,还持续推动水产品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我们团场把休闲娱乐、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以此来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还鼓励养殖主体建设初加工生产车间、冷库,实现渔业增值。”十六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技术员杨景丽说。

今年,十六团申报了渔业补助项目,投入320万元建设冷库、保鲜库等,加快水产品分割加工厂项目建成投产速度,实现水产品本地加工从无到有,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手记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兵团总是与广袤的棉田、整齐的林带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一场“蓝色革命”正在兵团辖区内悄然兴起——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兵团农业经济中一匹不容忽视的“黑马”。在这片离海洋最远的土地上,鱼虾欢跃、水波荡漾的景象,正重新定义着人们对兵团农业的想象边界。

科技创新为兵团水产养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兵团人推广应用循环水养殖、虾菜共生等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科学配比饲料,精准投喂,降低饵料系数,提升水产品品质;利用当地独特的光热资源,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特色水产品种。这种“科技赋能”的发展模式,不仅打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还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兵团水产养殖具有鲜明的融合发展特色。在兵团,许多师团把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休闲垂钓、渔事体验、特色鱼宴等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推广“渔农结合”模式,利用养殖废水灌溉农田,实现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形成“塘中鱼肥、田中粮丰”的良性循环。这些融合发展举措,极大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综合价值,为兵团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当然,兵团水产养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水资源约束日益“收紧”,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对兵团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兵团需要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广低碳高效养殖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借助援疆力量打开东部市场;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推动技术创新。

大漠深处漾清波,边疆渔歌传新韵。兵团水产养殖这场“蓝色革命”,正以其创新实践书写着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篇章。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兵团水产养殖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