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雨润天山 弦歌不辍谱华章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刘美惠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新疆自古以来由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开发建设,共同培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和兵团时强调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近年来,新疆不断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支撑。
作为实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兵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在推进文化润疆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文化高地,有效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引领作用。
以文化人润心田
八师一五二团南湾新苑党群活动室内,职工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喜迎新春佳节(资料图片)。雪峰 李换 摄
台上,兵团猛进秦剧团的演员们水袖长舞、姿态优美,尽显戏曲风采。台下,数百名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9月11日,在七师一二五团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观众被《孟姜女》一波三折的剧情和大气、典雅的秦韵所吸引。
一腔一韵令人拍案叫绝,一招一式尽展戏曲魅力。《打柴劝弟》《挂画》《打镇台》等秦腔经典剧目依次登场,演员们深厚的唱功和精彩的表演让戏迷们大呼过瘾,掌声、喝彩声不断。
戏韵流芳传千古,文脉悠悠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兵团通过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精品创作生产、鼓励戏曲下基层演出、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举措,促进戏曲在兵团传承发展,让传统戏曲在兵团焕发新活力。
今年,兵团猛进秦剧团先后赴四师可克达拉市、十三师新星市、五师双河市、十二师、六师五家渠市等,将《窦娥冤》《三滴血》《火焰驹》等秦腔经典剧目送到职工群众身边。兵团豫剧团精心排练《拾玉镯》《红娘》《梳妆》等经典折子戏赴团场连队演出,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各族职工群众“五个认同”。
“戏曲历史悠远,内涵深厚,里面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有助于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和共同的情感,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兵团猛进秦剧团党委书记、团长肖帅说。
把戏台搭在身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家门口。近年来,通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春走基层”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兵团戏曲院团将优秀剧目送到团场连队;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目前,兵团各中小学校相继组建了书法社、剪纸社、武术社、戏曲社等传统文化类特色社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薪火相传砺初心
四师六十六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闫欣秋拿出当年用过的老物件,为职工群众讲述屯垦戍边的故事(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武淑洋 摄
航拍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资料图片)。官跃志 摄
在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一幅幅定格历史的图片,静静诉说着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峥嵘岁月;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拖拉机、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记录着兵团先辈的奋斗历程。
兵团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边疆地区实践的生动展现,是兵团人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创伟业的价值追求,是凝聚、激励和引领兵团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不断开创新疆建设发展新局面的鲜红旗帜。
兵团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可看、可听、可感、可体验”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让更多人在行走中感悟兵团精神。目前,兵团拥有81座博物馆、纪念馆,这些红色场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推独轮车、煮青稞粥、夯土块、磨豆腐、看实景剧、品尝军垦大包子……在十三师红星二场,游客可以通过实地参观、沉浸体验,感悟那段艰苦却光辉的岁月。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梅花介绍,作为兵团首个沉浸式军垦文旅小镇,这里串联红色遗址,推出3条精品旅游线路。今年6月,十三师新星市首家兵团职工疗休养基地在红星二场揭牌。
“目前,团场已形成‘红色教育+研学旅游+康养休闲’的综合业态。”红星二场党委书记、政委王玮说,团场将围绕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一体谋划、联动发展,持续深化红色IP运营。
精品力作奏强音
二师二十二团十一连文化活动室内,居民在剪纸(资料图片)。谢江林 胡婷婷 摄
9月11日,广播微短剧《天上的河》在七师胡杨河市正式开机录制。
作为新晋“文学之乡”,七师胡杨河市始终坚持以文学创作为引领,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今年以来,该师市将“文学之乡”品牌建设与文化润疆紧密结合,系统推进报告文学《胡杨河——年轻的城》、散文集《瀚海绿风》、电视剧《年轻的城》等“十个一”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兵团逐步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屯垦戍边历史、兵团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以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为抓手,完善激励引导机制,调动兵团内外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创作出一批批文艺精品。
报告文学《西长城》《此处有青山》、纪实文学作品集《戍边人》……一部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握时代脉动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问世,通过精彩的文学表达,展示兵团人爱国爱疆、卫国戍边、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英雄风采和光辉业绩。
豫剧《解忧公主》、杂技剧《草原之夜》、秦剧《在绿色原野上》、音乐剧《活界碑》……一个个舞台形象、一幕幕经典场景深入人心,充溢着爱国情怀、英雄气概的强大正能量。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通过开展主题创作采风,兵团文艺工作者围绕兵团重大现实题材、英模人物等策划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伟大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音乐组歌《兵团人》、交响乐《胡杨意象》、连环画丛书《兵团伟业》、中国画长卷《大漠精魂》,热情书写新时代兵团精彩故事,凝聚起各族职工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的磅礴力量。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锦绣河山,红旗漫卷;文艺演出,好戏连台;展馆景区,人潮涌动……七秩风华,不辍启新,兵团正以文化为帆、以精神为桨,在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兵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