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三十一团马鹿文化产业园——
让产业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魏承亿
何碧均(左)在二师铁门关市农特产品供需对接活动中向顾客推荐马鹿产品(资料图片)。冯波 摄
“快看!这小鹿钥匙扣和园里的马鹿一模一样,太可爱了!”9月25日,二师三十一团马鹿文化产业园里,来自库尔勒的游客李青青举着刚买的文创产品,兴奋地跟同伴分享。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三十一团六连已成常态。职工们总爱念叨:“是何书记把咱们的马鹿‘变’出了新花样!”大家口中的“何书记”,是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何碧均。
过去,这里的马鹿养殖以出售鹿茸、鹿肉为主;如今,在何碧均的带领下,马鹿不仅成了印在文创产品上的可爱形象,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明星”,更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金宝贝”。
三十一团有着多年的马鹿养殖历史,但长期以来,当地养殖户主要以出售鹿茸、鹿肉等初级产品为主,使得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守着好资源却赚不到‘高利润’”成了困扰大家的难题。
“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把‘马鹿’这篇文章做深做透。”何碧均说,“如果成立马鹿养殖合作社,让大家‘抱团取暖’,一定能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带着这个想法,她走访了不少养殖户,发现大家虽有强烈的增收意愿,却苦于缺少新思路、新路径。
作为连队的“领头人”,何碧均暗下决心,要推动马鹿产业从“低端输出”转向“高端增值”,从“单一养殖”走向“多元融合”。她动员连队5名职工,共同成立了铁门关市裕隆马鹿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凭借精心管理与科学饲养,合作社成立当年销售额就达到120万元。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连队的职工群众养殖马鹿的积极性日益高涨。2023年,何碧均又提出了新构想——“打造马鹿特色IP”。她认为:“咱们的马鹿是塔里木垦区的特色品种,不能只卖产品,更要卖文化、卖体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鼓励合作社注册“塔驿鹿业”商标,全力打响专属品牌;另一方面带领团队走访市场、调研消费者需求,投入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中。经过反复试验与打磨,合作社先后推出了鹿茸面条、鹿血面条、秘制五香鹿肉等多种特色食品;同时,邀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出马鹿造型的钥匙扣、书签、抱枕等文创产品,让传统农特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以前鹿茸面仅采用简单包装,现在换上了精致的礼盒装,适合过节送礼,既显得体面,价格也提高了不少。”三十一团马鹿养殖户何金彪提及这些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但在何碧均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光有产品还不够,得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还想来。”她深知,马鹿产业要真正“活”起来,不能只停留在“卖产品”的层面,必须推动旅游体验和文化内涵深度融合,让产业既有看头、有玩头、更有说头。
2023年10月,体现着这一理念的三十一团马鹿文化产业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园区以合作社的马鹿养殖基地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养殖观光、产品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等多功能融合,为马鹿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产业园项目推进初期,不乏存在一些质疑声:“我们离铁门关市区上百公里,游客会专门来吗?”“建园区仅修路、盖房子就花了不少钱,要是没人来,这不是浪费投资吗?”面对这些顾虑,何碧均没有急着辩解,而是带领党支部成员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寻找破局之道。她一方面依托园区资源,积极开展马鹿产品宣传与销售,吸引周边游客;另一方面深挖三十一团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园区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核。她还经常来到马鹿文化产业园,向游客和职工讲述马鹿养殖的发展史,让马鹿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前觉得团场除了庄稼没啥可看的,这次来不仅观赏了小鹿、品尝了鹿肉干,还听了兵团的故事,感觉比去游乐园更有意义。”游客李青青说。正是这样独特的体验,让她印象深刻,临走时她特意买了两盒马鹿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想把这份特别的记忆带回家。
“文旅振兴不是‘一个人富’,而是‘一群人兴’。”这是何碧均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一直践行的目标。为了促进马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她积极对接外部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2024年初,在她的全力推动下,三十一团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了“塔河马鹿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合作协议。
“这个项目能帮我们厘清塔河马鹿的优质基因,研发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比如鹿血保健品、鹿茸化妆品等,同时还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何碧均介绍,项目实施后,不仅能显著提升马鹿产业的科技含量,还能进一步增强“塔驿鹿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路上,何碧均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4月,她参加了在湖南省举办的“@她创业计划——木兰加速计划项目”培训。培训中所传授的新理念、新方法让她深受启发。回到连队后,她立刻行动,组织部分心灵手巧的女职工,成立了“织梦坊”。
“组织闲暇在家的妇女制作马鹿主题文创产品,既能增加她们的收入,又能宣传塔河马鹿品牌,是一举两得的事。”何碧均解释道。六连职工丁燕加入“织梦坊”后,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平时我在家也喜欢钩织小玩偶,现在连队成立了‘织梦坊’,还有专业老师指导,不仅提升了我的钩织技能,增加了收入,还能为连队的马鹿品牌宣传出份力,太值了!”据丁燕介绍,仅靠钩织玩偶等文创产品,她目前已增收4000多元。
谈及未来,何碧均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不仅要让连队职工群众通过文旅产业持续增收,还要让更多人通过三十一团了解兵团文化。”她计划对接旅行社,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同时学习掌握短视频拍摄与运营技巧,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拍摄马鹿养殖、园区游玩、职工生活等内容的短视频,让三十一团的文旅名片真正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