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守红色根脉 续精神华章——胡杨河市文化馆扎实做好文化传承纪实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9-30 09:13:03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张志玲

守红色根脉 续精神华章

——胡杨河市文化馆扎实做好文化传承纪实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张婷婷、通讯员黄艳

“大家抬头看,这幅巨型浮雕,刻画的是从奎屯河到胡杨河的变迁,也正是七师70余年屯垦戍边历史的生动缩影。”走进胡杨河市文化馆,讲解员清亮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浮雕墙上,军垦战士挥镐开荒、引水灌溉的身影清晰呈现。他们与展厅中静静陈列的坎土曼、补丁累累的军大衣遥相呼应,瞬间将人们带回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作为七师胡杨河市重要的文化地标,这座总投资7210万元、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场馆,通过丰富的历史实物、翔实的图文资料与现代化的展陈方式,讲述着兵团故事,传承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铭刻——

回顾创业历程,感悟当下幸福

游客在参观胡杨河市文化馆(资料图片)。魏亚茹 摄

走进胡杨河市文化馆历史展厅,讲解员焦蔷薇的声音沉稳而深情:“大家请看,这就是1∶1复原的军垦战士们当年居住的地窝子模型。”

焦蔷薇是兵三代,祖辈与父辈都曾奋战在兵团水利一线。童年时跟随父母防洪破冰的记忆,成为她讲解中最鲜活的故事素材,也让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温度。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就像胡杨的种子落在了新的绿洲。”焦蔷薇的目光坚定而柔和,“我是土生土长的七师人,如今又选择了当讲解员,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讲好兵团故事,让更多人从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中,读懂当下的幸福。”

在她的讲述中,褪色的老照片、生锈的坎土曼、破旧的布鞋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父辈们青春与奉献的见证。地窝子里的居住场景、涝坝水的苦涩滋味、开荒造田的艰辛历程,都通过她的语言变得可感可触。老军垦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无私形象,一次次撞击着参观者的心灵。

胡杨河市文化馆的历史发掘,不仅依靠专业的讲解,还依靠职工群众的共同参与。5月8日,奎东农场向七师胡杨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捐赠了25件珍贵历史藏品,包括一台20世纪40年代的缝纫机、两架20世纪50年代的脚踏风琴等。这些充满历史温度的实物,为文化馆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参观完文化馆我深受触动。”奎东农场幼儿园负责人李晴表示,“我们将奎东农场的藏品无偿捐赠于此,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传承记忆。这是每一位兵团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工群众的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也为师市文博事业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将妥善保管这些藏品,让其焕发新的光彩。”七师胡杨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陈香妙告诉记者。

如今,胡杨河市文化馆内有不少展品都来自职工群众的无偿捐赠,这份“全民共建红色记忆”的热忱,让历史的根脉扎得更深。

这座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文化馆,设有序厅、历史展厅、城市建设展厅、工农业发展展厅和临时展厅,系统展示了七师从垦荒创业到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历程,构建起脉络清晰的“城市记忆空间”。参观者既能在历史展厅重温军垦战士扎根边疆的奋斗历程,也能在现代展厅触摸胡杨河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脉搏。

焕新——

跨越时空对话,薪火传承不息

青少年正在参观胡杨河市文化馆(资料图片)。徐玥 摄

如何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胡杨河市文化馆给出的答案,是用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

今年7月28日,武汉市第一中学师生跨越数千里来到胡杨河市,两地学子共同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交流活动,在文化馆里上了一堂特殊的“大思政课”。

“在这节大思政课上,我通过和来自武汉的同学交流,了解了武汉的风土人情,我也给武汉的同学讲了咱兵团的故事。”胡杨河市第一中学学生曹天一在“大思政课”后说。

武汉市第一中学学生姚博轩感叹:“这次思政课,让我们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视角理解兵团精神,让我看到了鄂疆文化交融的动人画卷。”

活动中,两校师生一同参观文化馆“兵团精神”主题展,通过歌舞、绘画等互动形式深化情感联结。

这份“活化”,还藏在现代化的展陈细节里:声光电技术还原垦荒场景,参观者仿佛能听见镐头撞击土地的声响;互动设备搭建起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桥梁,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变得鲜活生动;跨省联动则打破地域壁垒,让兵团精神与更多地域文化碰撞出火花。据悉,今年以来,胡杨河市文化馆已接待各类参观、举办各类活动168场次,接待人数达到2万余人,其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日益凸显。

针对青少年群体,该文化馆的创新更是精准。在“梦想启航·助力成长”阳光少年夏令营中,孩子们在参观后动手做手工扎染、参与非遗产品制作,让红色记忆与传统技艺同频;在青少年“我爱我的祖国·坚定信念跟党走”演讲比赛中,让孩子们通过演讲,厚植爱国情怀。

“夏令营开营第一天,我们在文化馆看到了家乡的建设历程,很受触动……”参与夏令营的学生李沐宸说。

“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像我在演讲中说的,我愿做一座桥梁,一端链接军垦前辈的峥嵘岁月,一端链接青年学子的星辰大海,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胡杨河市第一中学政教处主任吴品儒说。

如今,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胡杨河市文化馆的青少年教育品牌越做越实,让兵团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砥砺——

力促文旅融合,矢志铸魂育人

“站在这些历史照片和人物模型前,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挥镐开荒的身影。他们的坚持与奉献,让我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9月20日,胡杨河市第一小学学生参观后的感慨,道出了胡杨河市文化馆“铸魂育人”的实效。

“文化馆就像一部立体的‘活教材’,让兵团历史从文字中走出来,变得鲜活而深刻。”胡杨河市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胡霞说,“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从先辈的奋斗故事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胡霞表示,这样的参观活动,已成为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一环。

作为七师胡杨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杨河市文化馆不断探索传承新路径:推出“红色教育+生活体验”沉浸式研学产品,打造“周末休闲游”“军垦文化游”等文旅融合产品品牌;聚焦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七师胡杨河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以及学校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将兵团精神融入职工群众生活。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焦蔷薇说,“我要让每个来访者都能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芒。”通过专业培训,胡杨河市文化馆的讲解员们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能为参观者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如今,胡杨河市文化馆的铸魂育人功能日渐凸显,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兵团精神洗礼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的种子在这里不断播撒、生根发芽。

人们赞美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杨河市文化馆恰如这片土地上的精神胡杨,守护着历史的根脉,绽放着时代的新枝。它让兵团精神的可贵品质,如同奎屯河水般静静流淌,滋润心田,激励着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红色文化润心田,砥砺奋进正当时。胡杨河市文化馆将继续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为七师胡杨河市的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续写荣光。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