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纸千钧重 尺翰映山河
——军垦家书里的新疆七十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冯骏、兰玲玲
昆仑巍峨,壁立千仞,鹰翅划破苍穹;天山连绵,绿意万顷,松涛牧歌和鸣。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如巨大臂膀,托举起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新疆。
从1955年到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走过七十载峥嵘岁月。驼队铃声仍在历史长廊回响,而复兴号的鸣笛声已掠过无垠棉海,穿越沙漠与戈壁、绿洲与城镇,划过七十载的晨昏。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自1954年成立以来,兵团人以血肉筑界碑,以犁铧作旗帜,将“屯垦戍边”写入共和国的壮丽史诗。
当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赞歌响起,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埃,缓缓展开兵团人那泛黄的信笺。纸虽轻薄,情意却重千钧;字迹虽斑驳,却映照出山河之宏大。一行行墨迹,在篝火旁、棉田里、井架上、国门下、雪线之巅、疾驰列车的窗畔,仿佛还泛着未干的光泽,如星辰照亮70年的夜空。
边疆建绿洲 家书抵万金
“爹娘,我们的战士用一块炮弹壳打了把坎土曼,一天能开荒两亩多地呢。等开发边疆的任务完成了,就回去看你们。”
1954年,田野篝火熊熊,火星噼啪作响,仿佛在为年轻的战士们鼓掌。来自湖南的战士李英成,将第一封家书交给收揽信件的排长,也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亘古荒原。
这一年,兵团成立。从陕北南泥湾走来的革命军人,在风沙深处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新篇章。他们告别父母、离开故土,一路西进,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辽阔,将青春坐标扎在祖国边疆。
初到边疆,戈壁滩上风沙肆虐,地窝子半截埋在土里。夜半狂风骤起,沙尘簌簌地落在睫毛和嘴唇上。许多战士第一次远离家乡,在艰苦的环境中,对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
“荣昌弟:一别数年,家中可好。我随部队驻扎在新疆石河子,王震司令员说要在这里建一座城市。最初这里荒无人烟,如今已建起砖木结构的大楼。边疆入秋便开始落雪,我们积肥拉肥,手脚长满冻疮,你让娘炼些獾油寄些来吧……”
1955年,来自河南的军垦战士薛荣盛在马灯昏黄的光晕里写下这封家书。一句“寄些来”,道尽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也展现了兵团人誓将“荒原变粮仓”的坚定与倔强。
那是新疆百废待兴的年代,风沙是常态,荒凉是底色。兵团人用双手在不毛之地开垦出第一块良田,种下第一株树苗,点燃第一盏灯火。巍巍天山,遥遥西陲,一封封家书跨越万水千山,信纸上偶尔会落下几颗沙砾,或夹着一小簇骆驼刺,信封被风沙磨出细小的坑洼,为亲朋带去大西北的气息和深深的牵挂。
1963年,山东青年辛志胜从部队退伍后,响应“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落脚奎屯。
“这里夏天地面热得能烙饼,冬天墨水都会冻住。我们开荒种树,手掌磨出血泡,就裹上布条继续干。我评上了‘种树能手’,奖励一条毛巾。”196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率中央代表团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庆典,辛志胜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写下这段难忘岁月。
1970年春,辛志胜接到家书,得知母亲离世,临终前仍念叨着:“胜儿,别担心家里,在新疆跟着党好好干。”未看完信,泪水已模糊了双眼,他在戈壁滩上来来回回走了一夜,写信回道:“我是退伍军人,听从祖国的号召,把根扎在边疆。爹娘,如有来生,我还做你们的儿子……”
万里边关,誓言铮铮。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奔赴边疆,在亲人的理解与支持下,挥洒汗水为新疆和兵团发展奠基。绿洲从沙海中逐渐拱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拔地而起,新疆的第一缕纱、第一匹布、第一块糖在兵团人手中诞生。家书,成为这些“第一”最温暖的注脚,史诗与亲情的交响悠长动人。
西陲唱大风 信札传捷报
在开发边疆的火热实践中,兵团生产建设大潮汹涌澎湃,天山南北粮食满仓、棉海翻涌、果园飘香、工厂轰鸣,累累硕果为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兵团人家书的内容也从最初的思乡之情,转变为对建设成就的自豪与喜悦,让远在家乡的亲人们感受到了边疆的巨大变化和崭新希望。
1972年,《军垦战报》(现《兵团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兵团大面积改造盐碱地取得成功——800万亩盐碱地得到不同程度改造,其中250万亩成为稳产高产田》。
一师一团职工王新民看到这条新闻后激动不已,他将报纸折好塞进信封,在信中写道:“父亲,儿寄上一份报纸,让强娃给你读。兵团盐碱地变成高产田,这里面有儿的一份功劳。刚到这里时,大家都很惊讶,南疆怎么有化不完的雪?老乡说,那是白花花的盐碱。为了洗盐压碱,我们赤脚泡在水里,脚跟裂开一道道血口子。几年后,这片土地就变绿了,儿高兴得就像在部队立了功一样。”
扎根边疆的日子里,书信成了王新民与亲人沟通的主要方式。1980年,他在家信中满怀喜悦地写道:“我们的长绒棉亩产达到280斤!种的是兵团自己培育的品种。父亲,你知道吗,以往长绒棉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种植,如今,南北疆垦区种的都是我们兵团培育的品种!”
字里行间,满是骄傲与自豪,每一个字都如雪白的棉桃,在王新民父亲的掌心绽放。那一刻,老人忽然明白,儿子已把边疆当成了故乡,也把对故乡的思念融入了边疆。
兵团垦区多位于“风头水尾”,但兵团人不仅把植棉禁区变成了千里沃野,也把干旱区域变成了绿洲。一批批有志青年投身广袤大地,推动兵团成为中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领跑者。
“亲爱的,我多想早日步入婚姻殿堂,可眼前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做,能否推迟婚期?我要去南疆推广滴灌技术……”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兵团党委决定在13万亩农田推广天业滴灌技术,新疆天业节水公司技术人员姚远利在信中向未婚妻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担当。
几个月后,他写信报喜:“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看着一滴滴水珠渗入作物根系,沙漠边的小苗茁壮成长,感到身心舒畅。”
这一年,天业滴灌技术在兵团大面积推广。随后,膜下滴灌节水技术迅速推广至天山南北,天业节水技术逐步从天山南北走向全国29个省区市,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还走向中亚、非洲等的17个国家和地区。新疆,这个曾被断言“植棉已到北纬极限”的地方,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在兵团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挥了“农”为全国作示范的重要作用。万水千山相隔遥远,一方纸帛传递真情,家书的底色从荒漠灰变成了棉海白、稻浪金、葡萄紫、番茄红……一封封捷报,将“担当”二字书写得浓墨重彩,也见证着兵团事业的发展与跨越。
天山筑长城 家国情意长
边疆稳,则国家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新疆考察,出席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疆稳定发展定向领航。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的新征程中。
当泛黄的信纸慢慢淡出日常,电子邮件的光标、短信的字符、微信的对话框,成了新的“鸿雁传书”。可那份藏在字句里的蓬勃朝气,融在叮咛中的家国牵挂,从未因载体更迭而减损分毫。
“建儿:是否迁回老家,我在此回复你,爸爸就在这边境线上守边到老。这里环境虽然恶劣,蚊子多得咬死牛,但祖国的边防总得有人守。如今政策好,团场变化翻天覆地,你小时候画的那张‘团场梦想图’,我还留着呢,现在这里比你画得还漂亮。过上了好日子,咱更要履行好义务,因为兵团人的根在这,魂也在这……”
2019年,十师一八一团职工于志庆给在陕西工作的儿子微信传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守边的坚定。
时代各有不同,使命一脉相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维稳戍边的薪火代代相传。
“姑姑,太行山油菜花开的时候,巴尔鲁克山的雪还未化完呢。我每天在边境线巡逻、训练、学习,过得很充实。”2024年冬,“孙龙珍民兵班”班长温童瑶通过电子邮件向远在山西的亲人讲述戍边生活。她写道:“有一种使命叫屯垦戍边,九师白杨市10多万人扎根边疆守边防,我也要在这里找寻心中的‘诗与远方’。”
天山脚下,塔河岸边,改革创新大潮奔腾涌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开放新高地……党中央全力支持兵团发展,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校毕业生奔向山河深处。
“爸爸,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在团场时刻被感动着。退休职工陶承泾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但他从未提及。几年前,有关部门征集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物品时,他才拿出那枚军功章。陶老深藏功名,就是新疆的‘张富清’啊!在他的激励下,我丝毫不敢懈怠,成了业务小能手……”七师一二九团九连“两委”成员芮丽娜在微信中写道。
为家即是为国,为国即是为家,家国情怀凝聚在一封封家书中。曾任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援疆医生吴红吉,珍藏着一封给儿子的信,信中写道:“还记得当年组织征求妈妈援疆意见时,你红着眼说:妈妈,援疆多么光荣,你放心去吧。在边疆,妈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你成长为让妈妈骄傲的孩子,妈妈也成为让你引以为豪的母亲……”
7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一封信,却穿越时空,承载千钧之重,映照万里山河。每一封家书,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饱含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诠释着屯垦戍边的深刻内涵,见证着新疆和兵团的成长与辉煌。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与各族干部群众共绘美好未来。这是党中央对新疆深切关怀的真实写照,也是新时代边疆稳定繁荣篇章的生动谱续。
七十载,岁月为墨,山河作纸;七十载,家书为舟,载梦扬帆。下一封书信,正从昆仑雪峰、伊犁河谷、边境团场、南疆绿洲启程,抵达下一个春天……这些书信告诉世界:新疆和兵团的故事,还在继续;家书的情意,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