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一直守下去,让绿色越来越浓”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通讯员王晓燕、王璇
秋日里,十三师柳树泉农场五连迎来了一年中最喜人的丰收季。抬眼望去,茂密的防风林像一堵厚厚的绿墙,把风沙紧紧锁在外边。五连职工马云霞正挎着筐摘桃子,她带着记者走到林带里,伸手摸了摸那粗壮的树干。这些树,是她和丈夫田斌一棵一棵亲手种下的,前前后后加起来,有3万多棵。“既然决定在这儿扎根,就得把风沙治住,”她笑着说,“得给子孙后代留下个绿色的家园。”

9月25日,马云霞在摘桃子。王晓燕 王璇 摄
“刚从哈密嫁过来时,第一次回连队就被风沙‘吓到了’。”马云霞回忆道,“风刮起来,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屋里屋外都是土,扫都扫不净。”看着丈夫和乡亲们常年在这片风沙地里辛苦劳作,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必须种树挡住风沙。
2013年,夫妻俩申请到一片戈壁荒滩的使用权,开始了治沙之路。“地里全是碎石,连草都不长。”最初几个月,他们雇铲车清理碎石,自己拿着洋镐、铁锹蹲在地上,一点点刨石砾、平土地。为了省钱,重活都自己干,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手上的水泡破了又起,结成了厚厚的老茧。
他们凑钱买来几万棵白杨树苗。“树苗只有小拇指那么细,也就一米五高。”马云霞说。没有水源,就雇挖机在坡上挖沟,从几十公里外铺设管道引水;黄羊啃食树苗,他们舍不得驱赶,只能一次次补栽。就这样反复种植,终于让树苗扎下了根。
三年后,几万棵白杨亭亭而立,风穿过林带势头弱了大半,连队的风沙明显减少了。站在林边,夫妻俩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慰:“苦没白吃。”
防风林种成了,马云霞和丈夫又有了新想法:“既然树能活,说不定还能种果树结果子,让荒地更有价值。”2016年,他们在林边开辟出30亩地,试种桃树。
戈壁的干旱超乎想象。“刚栽的桃树苗,浇完水没几天就蔫了,扒开土一看,根都干了。”马云霞没有放弃,每天背着水桶往返于水源地和桃园之间,一次浇不完就分几次浇,还给树苗盖上秸秆保湿。丈夫修剪枝条,她灌溉除草,“每天泡在园子里,看到小苗发新芽,比什么都开心。”
就在桃园渐有起色时,意外来临。2018年,丈夫因常年劳累患上肾衰竭,再也干不了重活。面对病中的丈夫和尚未长大的桃树,马云霞擦掉眼泪:“树是我们俩的心血,我一定守好。”
从此,管护桃园和防风林的重担全落到马云霞的肩上。浇水是最累的活——砂石坝口堵不住水,她就把旧棉絮、破衣服撕成条,一层层塞住缝隙,“这样就不漏水了,还能省不少力”。她每天早出晚归,先检查防风林里有没有被黄羊啃食的树苗,再去桃园修剪枝条、查看长势。
“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惦记。”马云霞说。有一次刮大风,几棵桃树被吹歪,她冒着大风扶树、培土,直到把树固定好才回家,浑身裹满沙土,成了“泥人”。
从种防风林到建桃园,前后投入20余万元,多年没有收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紧。为了守住这片绿色,又能维持生计,马云霞想了不少办法。她在连队开了家小商店,卖日用品和零食,每天早上先到桃园里干活,再去店里守着,傍晚关店后又匆匆回桃园。
后来,看到来连队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她又在小商店旁开了家农家乐,用自己种的菜、桃园的果子招待客人。“大家都说我家的桃子甜,好多人专门来摘。”小店和农家乐的收入,除了补贴家用,大多又投到了桃园和防风林上,“只要能守着这片绿,再累也值。”
如今,30亩桃园年年丰收,防风林也越来越粗壮。乡亲们看到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都夸马云霞能干,还有人跟着她学种树。“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是大家都来植绿护绿,连队肯定会越来越美。”她笑着说。
站在桃园深处,满眼翠绿,马云霞眼神坚定。12年风雨,她用汗水浇灌出戈壁绿洲,也用执着坚持守护着“为子孙留片绿”的初心。“我会一直守下去,让这里的绿色越来越浓,也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变好的甜头。”马云霞语气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