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别样红——兵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10-21 08:58:48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万代喜

石榴花开别样红

——兵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徐敏、马雪娇

秋日兵团,金风送爽,硕果盈枝。校园里,各族学子同窗共读,书声与笑语交织;社区里,邻里守望相助,小事互帮、难事共解;景区内,各族群众与游客身着绚丽服饰打卡互动,共赴民俗之约;生产一线,职工群众并肩耕耘,在增收致富、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同心同行……行走在兵团垦区大地,一幕幕“共事共乐、同心向暖”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职工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天山南北呈现出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文化润心:凝聚奋进力量

在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倾听沙海老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屯垦戍边的历史;走进十师一八五团军武哨所,聆听兵团职工马军武夫妇守边巡边的感人事迹;在九师一六一团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重温烈士壮举,感悟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博物馆里展陈的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一件件实物,浓缩着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着屯垦戍边的伟大。在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历程中,兵团人创造了将红色文化、军垦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等融于一体的兵团文化,以此沁润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田。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兵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化服务供给力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纪实文学作品集《戍边人》等聚焦兵团历史、讲述兵团故事;音乐剧《活界碑》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为原型,讲述了以魏德友为代表的兵团人为国戍边的感人故事;秦剧《西域汉关》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新疆民族团结新故事,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兵团辉煌70年——军垦赞歌》现代套彩烙画生动反映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通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一个个震撼人心的舞台作品、一幅幅涤荡心灵的精美画卷,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深深镌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烙印在维稳戍边、兵地融合、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中,成为滋养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清泉和沃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在四师六十九团中学,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学生,通过学习剪纸、国画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十师北屯市,“红石榴”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深入各团场连队,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用优秀文艺作品织紧扎牢各族职工群众情感纽带,促进民族团结;在三师五十三团,兵团豫剧团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培养豫剧传承人,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中……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各族职工群众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增进认同、凝聚共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化浸润中愈发娇艳。

交流促融:共筑幸福家园

正是秋浓色艳,火红的石榴挂满枝头。

在五十三团二连,32座“民族团结大院”坐落在一片丰收的盛景里。

二连居民赛伯尔·艾牙孜家里,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一起种大棚蔬菜,加入合作社,齐心协力谋发展,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赛伯尔·艾牙孜和各族邻居们共庆丰收。

2022年,二连采用四合院形式,在连队建起32座“民族团结大院”,每座大院里住着6至10户人家。五十三团利用专项资金和援疆资金,为每户人家在大院的空地上搭建了大棚,种植了果树。

你帮我种蔬菜、我教你养殖技术,互诉烦恼、共享喜悦……在“民族团结大院”里,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居共学,绘就了一幅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近年来,兵团持续深化以“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维稳、共同致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五共同一促进”活动,14个师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促进各族职工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忠实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师六十六团幸福路社区的“邻里节百家宴”热闹开席。各民族特色美食摆满长桌,各族职工群众载歌载舞、共品佳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们经常像家人一样聚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六十六团幸福路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冯江燕说,社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促进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各师市还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每到节假日,各单位都会举办联谊活动,与结对亲戚们共叙情谊、共话未来,亲如一家。

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额尔齐斯河畔,马殿英用行动书写的温情故事,温暖了职工群众的生活;戈壁绿洲间,尤良英牵头的合作社里,各族社员把共同致富的梦想种进沃土;宣讲台前,则温尼沙・阿布都卡地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民族团结的佳话,让友爱之花绽放在天山南北……一幕幕生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温暖与力量,让各族职工群众手拉手、心连心,为兵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民生提质:共享发展成果

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九师一七○团,常年干旱少雨,风灾肆虐频繁,“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如今来到一七○团,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徐徐铺展:一栋栋新居鳞次栉比,一条条硬化道路四通八达,精心打造的景点游人如织。近年来,该团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沙棘产业,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凭借产业发展成效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行列。

“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戈壁荒滩变成了‘绿色银行’,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该团职工群众的由衷赞叹,道出了民生改善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福祉、聚力民生改善,扎实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边境团场建设,累计落实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余亿元,实施700余个项目,持续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金灿灿的吊干杏热销全国,鼓起一师阿拉尔市职工群众的“钱袋子”;鲜活肥美的小龙虾走俏市场,激活四师可克达拉市产业发展新动能;清甜多汁的玉露香梨广受青睐,跻身十师北屯市特色林果业“新秀榜”……如今,在兵团,“一团一品”“一连一特”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让团结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兵团党委始终聚焦各族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十大民生行动为抓手,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惠民等民生大事、关键实事入手,为职工群众幸福生活持续加码;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不断完善试点团镇饮水、绿化、供热、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让各族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惠及30余万人次……

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开花结果,不仅让各族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更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基。

展望未来,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如磐石的团结之力、锐意进取的奋进之姿,努力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