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兵团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赵红斌、郭晓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从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兵团要牢牢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提升党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能力。一要健全组织体系,织密织细基层治理网。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在城市,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把党的建设延伸到社会最小单元,激活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在连队,构建“连队党支部+片区党小组+网格党小组+志愿服务小队”四级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延伸,实现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二要发挥兵团体制优势,持续提升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以组织优势为依托提升治理效能,系统探索职工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将其作为组织优势向治理一线延伸的载体,引导职工积极主动履行民兵义务。三要选优配强,打造基层治理“头雁”队伍。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壁垒,从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等群体中,选拔政治强、作风实、素质高的人才担任党组织书记。培优育强连队党支部带头人队伍,通过集中轮训、外出考察、实践历练等方式,持续提升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与治理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一要践行“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立“用户思维”,紧扣职工群众政策需求点与理论接受点,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政策理论宣讲质效。要坚持需求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身子向下沉、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听取实话、摸清实情,拿出实招、谋得实效。要转变思想观念与工作作风,放下架子、卸下包袱,推动“群众来访”向“干部下访”转变,拓宽职工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由“会场端坐”变“直奔基层”,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带头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主动了解职工群众诉求,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为基层解难题、为发展作贡献。二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聚合社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协商,让职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各方围绕基层治理事务充分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形成最广泛的共识;通过共治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连队建设,动员职工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使不同社会主体既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三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层服务质量。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推进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多数连队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宜过大,应强化基层公共服务需求调查研究,以中心连队为依托,将各类优质公共服务整合到一起,精细化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中心连队公共服务综合体,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构建基层高效能治理共同体
在迈向国家高效能治理的新征程上,基层高效能治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要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高效能治理之路,从精神家园、多元共治、数智赋能、机制完善等多维发力,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将“自上而下”政府治理与“自下而上”群众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高效能治理共同体。一是强化基层治理“三大联动”。强化组织联动,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促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强化干部联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按照职责任务分工,分片包联指导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强化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统筹领导。强化工作联动,纵向上要强化上下联动,横向上要注重部门协同,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资源共享、任务共担,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增进基层治理价值目标的同向性。塑造以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价值实现为核心的共识性价值理念与发展目标,通过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将多元主体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协同行动合力,共绘基层高效能治理同心圆。三是提高基层治理数智化水平。兵团各师市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技术基础存在差异,要立足实际分类施策,对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接受度较高的师市,可探索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民生需求、优化政策决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层治理精准性;对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师市,需重点关注“数字弱势群体”,通过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增强职工群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传统服务与智能技术创新结合,让数字化公共服务保障人人享有。
(作者单位: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十师北屯市党委党校哲社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