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丨冯秀利:大棚里种出“致富果”
郭曼玉
“今年冬枣行情好,一公斤能卖到20元。”10月15日,在十三师黄田农场五连的冬枣大棚里,职工冯秀利一边忙着将刚摘下的冬枣装箱,一边笑着向笔者介绍。阳光下,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分拣着果实,红彤彤的冬枣堆成小山,映得他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今年51岁的冯秀利,在2012年之前,还和连队大多数职工一样,守着几亩葡萄地过日子,“那时候种葡萄辛苦不说,收入还不稳定,遇上行情差的年份,一年忙到头也就够个温饱。”说起过去的日子,冯秀利不胜感慨。
转机出现在2012年。当时黄田农场鼓励职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冬枣大棚种植,还邀请农业专家来连队开展技术培训。冯秀利心里动了念头,但又有些犹豫:“没种过冬枣,心里没底,而且要投入不少本钱,万一赔了可咋办?”
连队技术员看出了冯秀利的顾虑,主动找上门来,不仅详细讲解冬枣种植的市场前景,还带着他去山东的冬枣种植基地参观。看到别人的大棚里挂满了沉甸甸的冬枣,听到当地种植户说自己一年能赚好几万元,冯秀利终于下定了决心:“我也要在大棚里种冬枣!”
说干就干,冯秀利承包了2座大棚,可刚开始种植,难题就来了。“冬枣和葡萄不一样,对温度、湿度、光照要求都高,光是剪枝、疏花、疏果这些活儿,就有大学问。”冯秀利说,一开始因为技术不到位,他种的冬枣不仅产量低,果子还小,口感也不好,第一年几乎没赚到钱。
冯秀利没有放弃,他把技术员请到大棚里,请教管理技术;白天在大棚里忙碌,晚上就抱着冬枣种植技术书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电话请教专家。为了掌握大棚温度调控的窍门,他干脆在大棚里搭了个简易床铺,夜里每隔两小时就起来查看温度计,记录温度变化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摸索,冯秀利逐渐掌握了冬枣种植的关键技术。他根据团场气候特点,摸索出“早扣棚、晚揭膜”的温度管理方法,让冬枣成熟期提前了半个月,抢占了市场先机。他还尝试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种出的冬枣也更甜、更脆,深受收购商青睐。
“你看这冬枣,个个都得达到‘红圈绿底’的标准,甜度至少要在18度才算合格。”冯秀利拿起一颗冬枣,用测糖仪一测,屏幕上显示“28度”。
随着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冯秀利的冬枣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2020年,他引进了滴灌设备,实现了精准浇水施肥,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冬枣品质。如今,他已拥有6座大棚,冬枣根本不愁卖,每年还没成熟,就有收购商提前上门预订,有些老客户甚至会专程开车来大棚里采摘。
自己富了,冯秀利没忘了身边的其他职工。连队一些职工看到他种冬枣赚了钱,也想跟着种,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以前我种葡萄的时候,也有人帮过我,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该帮帮别人。”冯秀利说。
今年8月以来,冬枣陆续进入采摘期。除了收购商提前预订和客户上门采摘,冯秀利还在线上进行售卖,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按现在的行情,今年总收入能达到10万元!”冯秀利笑着说,下一步,他打算引进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尝试发展“冬枣+旅游”采摘模式,让更多人吃到新鲜的冬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