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先:笔烙乾坤
冯波
走进二师三〇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葫芦烙画工作室,大大小小的葫芦烙画作品琳琅满目。二师铁门关市的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丰葫芦烙画传承人潘耀先坐在窗前专注创作,他手腕灵活地控制着烙铁的角度和力度,游走于葫芦表面,让每一道线条都呈现出独特的焦糖色纹理。

二师铁门关市的师市级非遗双丰葫芦烙画传承人潘耀先正凝神聚气,以烙铁为笔,在葫芦上作画(资料图片)。冯波 摄
自与葫芦烙画结缘,潘耀先的热爱从未改变。为练好运笔技巧,让每根烙迹精准呈现预期效果,他找来与葫芦材质相当的梧桐木板勤加练习。木板被烙铁烫出层层焦痕,他就换一块继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上交错的烫伤疤痕和指尖厚厚的老茧,成为他艰辛付出最直观的见证。
在持续打磨中,他的技艺不断突破,逐渐摆脱单一烫烙的局限,形成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风格的创作特色。
2022年春天,依托三〇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潘耀先的葫芦烙画免费培训班正式开班。作为授课老师,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面对初学时屡屡碰壁的学员,他总会上前耐心指导,握住学员的手示范:“烙铁要像毛笔,笔尖立着勾线,扁头躺着晕色。”
每逢寒暑假,众多学生会慕名前来跟随他学习这项传统技艺。从选材、设计草图到烙刻、上色、保护处理,他一一示范讲解。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从生疏到熟练,从好奇到热爱,那一个个专注描画的模样,正是非遗薪火相传的希望。
潘耀先常说,葫芦谐音“福禄”,象征吉祥,而烙画更是一门修心的技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项非遗。
在葫芦成熟的季节,潘耀先会带领学员前往自家小院。院里种满了他亲手培育的葫芦。从播种、育苗到搭架、养护,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每一个葫芦都是天然的艺术品,要先懂葫芦,才能在葫芦上创作出好作品。”潘耀先一边轻轻抚摸着架上形态各异的葫芦,一边向学员们讲解。
26岁的三〇团三连居民周琳瑜通过培训深深爱上了葫芦烙画。创作初期,周琳瑜也常出现失误,但她从不气馁:“热爱一件事情就不怕付出,失败了就吸取经验从头再来。制作葫芦烙画让我的心态逐渐平和,我感到非常满足。”
如今,周琳瑜能够独立创作复杂题材的作品。谈及这段学习经历,她满脸感激:“刚学时我连烙铁都握不稳,是师父一点一点教我手法,还把他珍藏的画稿借给我参考。现在我不仅能自己创作,还跟着师父去中小学授课,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我才真正懂得了‘传承’二字的重量。”
在潘耀先的工作室里,300多件葫芦烙画作品摆满展架,其中既有讲述神话故事的《八仙过海》,也有展现团场风光的《胡杨秋色》。2023年,双丰葫芦烙画成功入选二师铁门关市第一批师市级非遗项目名录,这份荣誉让他的传承脚步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