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子何以成就大产业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惠 通讯员崔凯、蒋豫
金秋十月,四师七十一团制种玉米采收全面告捷,捷报频传:该团制种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3.3万亩,预计总产值将突破1.07亿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见证了“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扎实步伐。作为伊犁河谷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七十一团依托资源优势,深耕制种玉米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全链条发展转型,从种子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从精深加工到品牌销售,制种玉米产业成为该团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种业提质:黄金产区育出“增收种”

四师七十一团二连职工驾驶机车在一块条田里为制种玉米抽雄(摄于6月21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张磊 摄
“这台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以前检测一个玉米品种的基因序列需要15天,现在调试完成后3天就能出结果,育种效率提高了5倍。”10月24日,在七十一团新品种研发实验室,项目技术负责人徐绍栋介绍,该设备投用后,团场每年可培育3至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进一步提升制种品质。
七十一团能育出“增收种”,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团地处伊犁河谷腹地,三面环山形成独特小气候,年降水量380毫米,无霜期160天,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能有效促进玉米种子干物质积累,种子发芽率比其他产区高2至3个百分点,是疆内外种业企业认可的“黄金制种区”。
从“种得好”到“种得优”,科技创新是七十一团制种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早在1956年,该团就因玉米高产获国务院表彰;进入新时代,团场调整产业结构,把制种玉米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2024年年初,七十一团与山东连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总投资1275万元的制种玉米新品种研发能力提升项目。
2024年5月,七十一团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批以制种玉米为主导产业,实施总投资1.67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地方整合和自筹资金1.57亿元,以项目为牵引,着力构建形成“制种玉米+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格局。
记者了解到,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涵盖制种玉米新品种研发,加工仓储能力提升项目(一期),机械化去雄和收获推广项目,加工仓储及设施设备提升建设项目(二期),烘干、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建设5个子项目。目前,已实施项目3个,完成总投资7085万元。
与此同时,七十一团还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今年,七十一团与塔里木大学合作建立的“新疆可克达拉玉米绿色高产科技小院”投入使用,由8人组建的专家团队常驻该团农业生产一线,为制种玉米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种植户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该科技小院负责人、石河子大学副教授杨云山说,“今年已组织开展制种技术培训8期,培训职工群众500余人次,内容涵盖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帮助职工群众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
政策赋能:家门口实现“价值升”

10月15日,职工在四师七十一团康泰祥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种子加工厂吊运制种玉米。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叶香香 摄
“以前收完制种玉米,得拉到200公里外的加工厂处理,每吨运费就要200多元,还得等半个月才能拿到加工好的种子。现在家门口就有加工厂,当天采收、当天烘干,成本降了,效率也高了。”10月26日,落户七十一团的新疆创锦粮安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子涵,站在刚投产的加工车间里介绍。
今年3月,七十一团制种玉米加工仓储能力提升项目(一期)正式投用。该项目总投资3948万元,新建每批1500吨果穗烘干生产线1条,配套建设捡穗车间、脱粒车间及钢板仓等设施,玉米良种年加工能力从5000吨提升至1万吨,可满足团场2万亩制种玉米的加工需求,同时还能为周边团场提供4000吨以上的加工服务。
在七十一团康泰祥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安装小包装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包装1000袋种子,主要生产1公斤、5公斤的小规格包装种子,目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11月投用。”该合作社理事长刘建军说,小包装种子能更好满足散户需求,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七十一团制种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至2025年,该团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47亿元。
“我们制定了《四师七十一团制种玉米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在用地保障、产业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七十一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曹媛媛介绍说。
在用地保障方面,七十一团优先满足制种玉米产业用地需求,为加工园区提供了200亩建设用地;在产业支持方面,对购置制种玉米专用机械的农户给予30%的补贴;对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新品种权的单位给予每个品种10万元的奖励。与此同时,今年驻四师的几家银行专门推出了“制种贷”金融产品,为制种玉米种植户提供低息贷款。
“今年通过‘制种贷’金融产品贷款20万元,用于购买新的农机设备。”七十一团二连制种玉米种植户操文利说,“该金融产品的贷款利率比普通贷款低了一个百分点,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资金压力。”
从田间采收、车间加工到市场销售,再到各项政策落实,七十一团已构建起“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的制种玉米全产业链。截至9月底,该团制种玉米加工转化率达88%,产品远销山东、河南、四川等10余个省份,产业链各环节带动本地就业200余人。
联农带富:抱团发展走“共富路”

四师七十一团职工驾驶机车收获制种玉米(摄于8月25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张磊 摄
“今年种了50亩制种玉米,除去化肥、农机等成本,纯利润能有10万元,比种商品玉米多挣近4万元。”10月26日,七十一团二连职工张廷礼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
在该团,像张廷礼这样通过种植制种玉米实现增收的职工,占全团种植户的80%以上。2025年,该团制种玉米从业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4.5万元。
这得益于七十一团创新应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我们与农户签订合同时,会约定最低收购价,同时还提供统一的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王子涵表示,“这样既保障了公司的原料供应,也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此外,七十一团还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直接对接。今年,全团制种玉米订单面积达3.3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开春就和企业签了订单合同,确定品种和价格,不用愁销路,种着踏实。”七十一团三连种植户李雪梅说,他今年种的30亩制种玉米,按订单价计算,纯收入突破6万元。
“我们合作社今年与新疆创锦粮安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1000亩的订单合同,种子还没播种就已经找到了买家。”刘建军说,“这种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农户获得了更多收益。”
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制种玉米产业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在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多名职工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新疆创锦粮安种业有限公司工人王丽笑着说:“我在这里工作,每个月能获得4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我们要把七十一团打造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七十一团党委书记、政委史化鹏信心满满地说,“到2028年,全团制种玉米面积将达到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让更多职工群众通过制种玉米增收致富。”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种业,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七十一团正沿着“一粒金种子”铺就的产业振兴之路稳步前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金色的种子正在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