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细服务,画好治理“同心圆”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11-06 09:15:29 作者: 编辑:周鲸毅 责任编辑:许灏

精细服务,画好治理“同心圆”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苟汇敏 通讯员朱小丽、杜仪、周廷瑜、许红

10月31日,九师朝阳新区体育小区网格长张宇(左二)和同事余东君(左一),在与居民唠家常中倾听民声,收集并传递民生诉求。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摄

10月31日,六师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东城社区“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队队员和家庭医生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与照护。杜仪 朱小丽 摄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夯实基层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兵团各师市聚焦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将社区治理重心下沉、力量下倾,通过一系列富有兵团特色的创新实践,不断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让服务更有温度、治理更有力度,让职工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画出社区治理的“同心圆”。

军垦食堂:饭菜暖胃更暖心

11月1日中午,五师博乐城区楚星绿城小区居民王元松走进社区军垦食堂就餐。“在军垦食堂,顿顿都能吃上热乎又可口的饭菜,特别方便。”王元松笑着对记者说。

王元松提到的军垦食堂,是五师博乐城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位于五师双河市明珠街道黄河社区辖区内,于2023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自运行以来,黄河社区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先后打造了军垦食堂、健身室、舞蹈室、红色书吧、“初心银发工作室”“友胜工作室”等多个功能空间,逐步构建起集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体系,为辖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黄河社区居民顾敬芝今年78岁,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自从社区提供军垦食堂的送餐服务后,她每天中午都能按时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红烧肉、炒青菜,还会搭配杂粮粥,营养又美味。”顾敬芝说。

黄河社区以“小食堂”撬动“大民生”,切实解决辖区独居老人就餐困难,双职工家庭中午难以照顾老人和儿童就餐的难题。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该社区推出定制化餐饮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少油、少盐、软糯易消化的营养餐。同时,还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为儿童定制餐食注重营养搭配,满足成长所需。

据悉,自军垦食堂投入运营以来,已有600余名社区居民办理就餐卡,每日就餐人数超过200人次,累计就餐达11万人次。食堂为行动不便或居住较远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800余次。

“军垦食堂不仅解决了居民吃饭问题,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传递了温情。”黄河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军垦食堂不仅让老人吃得舒心、孩子吃得放心,也让邻里关系更融洽、社区氛围更温暖。“小食堂”用精准服务托起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黄河社区军垦食堂的成功实践,是五师双河市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精细服务提升民生温度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五师双河市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便民、惠民举措落地见效,全面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零距离

“阿姨,哪儿不舒服随时给我们打电话。”10月31日,六师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东城社区独居老人吴梅娥家中,专业社工正握着老人的手仔细叮嘱。一旁,志愿服务队队员忙着整理药箱、检查家电线路,社区工作人员则认真记录着吴梅娥的生活需求。这温馨一幕,正是东城社区“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队的日常缩影。

六师五家渠市东城社区常住人口2万余人,其中独居、空巢、高龄老人300多人。为破解社区服务“大水漫灌”难题,该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组建“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队,整合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居民志愿者等力量,织密覆盖生活照料、健康守护、精神陪伴的“邻里互助网”。

“志愿服务不仅是简单的爱心奉献,还要靠体系化建设让温暖持续传递。”六师五家渠市东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邓雪莲介绍,社区积极构建“1+3+N”专业服务体系,即以党总支为核心,搭建3类志愿服务网格,培育N支特色功能小组,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

不久前,东城社区“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李斓瑾和申金德在巡察中了解到,独居老人曾广禄腿部突发血栓,疼痛难忍、无法行走。申金德立即开车送老人就医,全程陪同挂号、缴费、检查,细心安抚老人情绪。因送医及时,曾广禄不仅避免了截肢风险,病情也很快稳定。

如今,像申金德这样用行动传递温暖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目前,东城社区“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已精准招募志愿者196名,既有全科医生、中医按摩师等专业人才,也有退休教师、热心居民等群众。大家各展所长,心贴心倾听民声,零距离服务群众。

自今年2月以来,东城社区“暖心帮帮团”志愿服务队通过“精准帮扶+包户关注”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开展活动31场次,受益居民超过550余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2100小时,帮助解决居民问题136个,初步形成了开放、集约、共享的“15分钟家门口志愿服务圈”。

在六师五家渠市,志愿服务正逐渐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场场贴心的服务,让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种子在社区生根发芽,共同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移动议事”:架起服务居民“连心桥”

10月31日,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新华路社区体育小区网格长张宇和同事余东君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楼栋之间一边与居民拉家常,一边记录诉求。

这一幕,正是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移动议事”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创新推行“移动议事”社区服务模式,将社区议事会搬到树荫下、广场边,以“散步式、纳凉式”的工作方法听民声、解民忧,架起服务社区居民“连心桥”。

“走出来的是民情,坐下来的是共识,办到位的是实事。”张宇说,“通过‘移动议事’,我们的服务更高效、更贴心。”

一次走访中,居民反映小区绿化带好几天没浇水,花草快枯萎了。网格员余东君当即联系物业,当天就完成浇灌;在与居民闲谈时,张宇了解到依来西汉·沙特巴力德老人年事已高,独自抚养上学的孙子,便主动上门探望、提供帮助。

从被动等待诉求到主动融入居民生活,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正推动社区工作者角色实现转变,让服务更有温度、治理更有力度。

为提升议事质效,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建立了网格例会制度,对各小区“移动议事”收集的问题逐一分析、分类研判,并依托“民意直通车”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信息实时汇总、服务精准对接。

“社区治理不是单打独斗,党组织必须牵好头、搭好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议事有温度、有力度、有方向。”新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朱红兵说。社区工作者化身“行走的民情记录本”,在家常话中捕捉民生痛点,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联席议、疑难问题部门协同解决,形成“发现—交办—反馈”闭环机制,实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截至目前,九师朝阳新区网格员累计开展“移动议事”4000余次,收集问题建议600余条,问题解决率达95%以上,居民满意度超过98%。

如今,九师朝阳新区多元共治氛围日益浓厚,广大居民积极投身于小区环境整治、美化公共空间等各项行动中。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拉近了干群间的距离,更凝聚起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