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市二桥建成通车
改“穿”为“跨”护湿地 “一减一加”筑通途

10月30日,可克达拉市二桥通车。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杨俊钦 摄
可克达拉讯(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陈琼 常驻记者杨俊钦)四师可克达拉市西南端2公里处,可克达拉市二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伊犁河上。放眼望去,桥体与湿地秋色交融,成群的候鸟掠过天际,不时有野兔、雉鸡等野生动物从桥下穿过。
10月30日,可克达拉市二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伊犁河上的最长桥梁,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亿元,全长4.3公里,其中桥梁主体长3.24公里,设81跨,采用双向4车道标准建设。作为连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都拉塔口岸的关键交通枢纽,该大桥向北衔接可克达拉主城区,向南沿国道218线—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省道313线延伸,直达都拉塔口岸,不仅完善了区域路网格局,更丰富了四师可克达拉市对外开放载体,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联动桥”。
伊犁河谷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可克达拉市二桥项目从规划之初便直面严峻的生态考验——桥位选址紧邻察布查尔伊犁河国家湿地公园与霍城伊犁河谷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座湿地公园是上万只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200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若按原计划采用1.3公里路基形式‘穿越’湿地,将影响湿地生态的完整性。”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道路工程研究一所副所长迪力夏提・奥斯曼向记者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对湿地生态的影响,项目团队果断放弃原方案,最终选择造价更高的全线桥梁“跨越”湿地方案,桥梁主体长度也因此延长至3.24公里。
绿色施工理念深度融入可克达拉市二桥项目建设全过程,建设方以“一减一加”的科学举措守护生态:“减”污染风险,施工废水、废料随产随清,严防其渗入湿地;“加”生态关怀,建设者提前摸排动物习性,设置保护宣传栏,定期投食,增设饮水点,为野生动物留出迁徙通道。
项目团队还同步推进沿线植被恢复与湿地生物量提升工作,精心挑选适配本土生态的植被品种开展种植。如今漫步伊犁河畔,大桥两侧草木葱茏,与自然湿地浑然一体。
“路顺景美,心情舒畅!”四师六十八团居民李源说,现在每天跨桥上班,出行效率大幅提升,沿途的生态美景也成了日常通勤的“加分项”。
四师可克达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范亚民表示,该桥是师市推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的生动范例,将系统总结推广相关经验,打造更多绿色交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