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师一四三团:红色基因铸魂 甜蜜产业富民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王艳 通讯员申杰
一枚甜蜜的蟠桃,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密码?答案,就书写在八师石河子市的“后花园”——一四三团。这里的甜蜜,源自军垦战士“戈壁滩上盖花园”的豪情,植根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沃土。如今,作为“中国蟠桃之乡”的一四三团,正将这份由奋斗酿造的甜蜜传向远方,谱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

游客在一四三团军垦二代博物馆参观(资料图片)。一四三团 供图
一四三团的历史,是一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兵团同心奋进的长卷。1958年,朱德委员长曾亲临这片由兵团战士开拓的土地,看到昔日的戈壁荒滩化作田埂纵横、林带成网的宜居绿洲,连声赞叹这里是“花园农场”。这一赞誉,不仅是对屯垦战士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精神的褒奖,更化作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深深烙印在团场发展的每一步足迹中,激励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岁月流转,兵团精神历久弥新。斑驳的坎土曼、缀满补丁的军大衣、记录峥嵘岁月的泛黄照片……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一手握枪守边疆,一手拿镐建家园”的动人故事。而“兵二代”陈宇奇创办的军垦二代博物馆,正是对这些珍贵记忆的守护与传承。
2012年,怀揣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兵团红色文化的敬意,陈宇奇回到兵团。10多年间,他走遍兵团各团场,穿梭于戈壁绿洲之间,收集散落的军垦文物,将近两万件藏品精心陈列。这些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献资料与影像记录的展品,系统还原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屯垦岁月。这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仅是对兵团历史的郑重铭记,更是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
红色基因是一四三团的根与魂,特色产业则是团场发展的枝与叶。这里是新疆最大的蟠桃生产基地——从最初手工种植的零星幼苗,到如今漫山遍野的连片桃林,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奋斗的足迹。近年来,一四三团通过引进早熟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携手物流企业搭建高效运输网络,实现“48小时送达全国”。这枚小小的蟠桃,已成长为引领团场振兴的强大引擎。
除享誉全国的蟠桃产业外,花园乳业同样是一四三团的一张亮丽名片。这家始建于1983年的乳制品企业,扎根于团场优质奶源基地,数十年来始终秉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其生产的系列乳制品以稳定优良的品质,成为几代兵团人共同的成长记忆,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与岁月温情。
智慧农业与智能化技术为传统生产注入新活力,大幅提升效率与品质;特色林果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今日的一四三团,正多点发力、全面提升:农业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产业方面,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文化方面,深挖军垦文化内涵,打造兵团特色文化品牌;生态方面,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旅游方面,以“桃花节”“蟠桃大会”等节庆及4A级国家旅游景区的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形成“春赏花、夏游园、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农文旅融合模式。
这片承载光荣历史、弥漫醉人果香、赓续红色基因的土地,正凭借日益彰显的生态魅力、不断做强甜蜜产业、积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