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这样做科普
编者按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普正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融入公众生活。近年来,兵团的科普工作者深入一线,通过多形态、接地气的讲解展示,让专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今日,兵团日报刊发3位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故事,看看他们如何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田。
架起科技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桑伟
2015年春天,我成为一名兵团科技特派员。拿到认定证书时,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之前在基层连队听到的话——职工蹲在麦田里,手里攥着干瘪的麦穗感叹:“年年种,就是不高产。”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在试验田里精心研究的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职工手中的实用技术,就如同种子撒在水泥地上,无法生根发芽。

桑伟(左二)在试验田给学生讲解小麦管理的知识要点(资料图片)。
自那以后,我成了兵团各个师市、团场连队的“常客”。为了随时帮职工解决问题,2个微信群里有630多名职工群众。
“麦苗倒伏了咋救?”“施肥多了烧苗咋办?”群里有人提问时,我都会一一解答,有时候怕说不清楚,还会拍段操作视频发过去。有了微信群,我能更快收集田里的问题,让我开展科普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这些年,我带着团队成员跑遍了南北疆的田间地头。从一师阿拉尔市到二师铁门关市,从四师可克达拉市到十三师新星市,都留下了我们试验示范的足迹。我们团队选育小麦优良品种、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就是想让职工群众亲眼看到科技的力量。
从2021年开始,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打赢这场硬仗,需要科研人员与种植户的紧密配合。小麦种植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麦田里都有我们的身影。除了良种,还得有良方配合——推广精细整地、增密播种、全程化调、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高产技术模式。
一开始,职工群众总想着“要想产量高,水肥要管饱”,但以高耗水、高用肥为代价换取小麦高产是难以持续的。我们在试验田应用小麦缩行密植滴灌技术,不仅减少了水肥投入,还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这场高产攻关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冬小麦连续3年刷新全疆纪录,2023年以亩产898.19公斤创新疆小麦单产新纪录,同时,我们团队在一师、四师、七师开展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分别实现了亩产870.2公斤、879.4公斤、876.4公斤的区域小麦高产纪录。
每次看到职工群众围着高产麦田,捧着饱满的麦穗笑得合不拢嘴,我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跟着我们一起在田里实操的职工,也都掌握了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家里的粮囤满了、收入也高了。
一次次深入农田让我意识到,农业科技的普及不仅要解决当下的生产问题,更要培养职工的科学思维。近3年,我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了14场技术培训,先后培训基层职工和技术骨干2534人次。每次培训,我都努力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宏观抽象的科学原理,让职工群众听得懂、用得上。
除了服务一线职工,我还想着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科学的魅力。依托作物研究所和谷物品质与遗传改良兵团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平台,我们经常组织科普活动:邀请大中小学生来参观标本馆、实验室,让他们亲手在试验田里看病害、收小麦,体验“小农夫”的乐趣;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们会带着科普图书和实验器材进校园,给孩子们做种子发芽实验、讲小麦高产的秘密。
这些年,我们走进了石河子市的8所学校,办了20多场科普活动。记得有位小学生看完小麦生长过程的模拟动画后,拉着我的手说:“原来麦子要经历这么多步骤才能结出粮食,太神奇了!”那一刻,我知道农业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里扎了根。
回顾这些年的科技服务与科普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农业科技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科普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对职工来说,我们是技术靠山;对青少年来说,我们是农业科学的“引路人”。当我们把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当实验室里的成果真正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科技的力量才能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麦子丰收时,站在金色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泛起层层波浪。这波浪连接着实验室与农田,连接着科技工作者与职工群众。
未来,我还会继续奔波在田间地头,努力研究新的科技成果,做一名永远扎根大地的“麦田守望者”。
(作者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采访整理)
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吕笃康
14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兵团二中的科学课讲台,一个孩子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老师,上科学课有什么用?”
看着他睁得圆圆的眼睛,我意识到,科学课不该只是课表上安排的一门课程,科学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结论,得让孩子触摸“科学的温度”,点燃探索发现的火种。

11月7日,吕笃康(右一)在给学生讲解模型构造。
从那天起,我的课堂就变成了“实验室”:讲重力时,我们让鸡蛋从3楼落下,用泡沫、塑料袋制作缓冲装置;讲电磁时,孩子们用铜线和磁铁组装简易发电机;讲“力的平衡”,就让孩子们用吸管和彩纸做小纸桥,比谁的桥能放更多硬币;说“宇宙探索”,就用3D打印技术打印火星模型,让孩子们模拟探测器着陆……每当看到他们因试验成功而欢呼雀跃,我就更加确信:科学的种子需要实践的土壤。
我结合案例教学、模型演示、趣味实验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经常说我的课堂“有用又有趣”,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科学不该只在课堂里,不论多忙,我都坚持参加关于组培、种植、科学小实验等科技社团的活动,讲述科学的原理,激发学生思维。同时,我还组织“奇思妙想”“金点子创意”“亮眼睛行动”“讲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等科普教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记得组织“胡萝卜搭高赛”时,有个小组马上就要搭好时,“胡萝卜塔”突然倒了,几个孩子眼圈都红了。我走过去跟他们说:“科学就是试错,咱们再试试。”后来,他们重新调整角度,努力完成了比赛,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是让他们从活动中学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也是做好科学教育的意义之一。
在主编《轻松学科学》时,我特意在书里加了一些容易动手实践的“家庭小实验”。后来去三师四十九团学校捐赠图书,有个小朋友翻到实验页,当场就拉着我问:“老师,这个实验真有意思,我想回家试试。”
后来,我又想到,科普活动不应该局限在校园内。因此,从2019年开始,我积极推进整体构建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开展研学活动。我带着学生先后前往西安、北京、武汉、南京、长沙等地,游览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天文研究机构紫金山天文台、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了航空航天馆内各式型号的退役飞机……通过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完整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调动“具身认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相信,当科学教育突破时空界限,当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探索的乐趣,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会水到渠成。
有人问我,为什么既要教书又要做科普?我想起2021年辅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那段时间,孩子们为了改进“沙漠植物养护装置”,连续一个月放学后留在实验室做试验,最终他们的作品荣获创新潜力奖。颁奖典礼上,孩子们激动地说:“我要学好科学,用科学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这些时刻让我坚信,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近年来,我们学校获得了全国科普创新校等20项荣誉,学生们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200余项。但比奖项更珍贵的,是他们逐渐形成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作者单位:兵团二中科学教育创新发展中心,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采访整理)
让健康知识鲜活有趣
李乐
几年前,我还是一家公益助学团队的发起人。那时候,我常常在假期或者周末,带着一群志愿者发放爱心物资。有一次,我和往常一样去一位孩子家中家访,她母亲拿出一瓶药问我:“李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个药,一天吃几次?”我拿起这瓶“药”,才发现根本不是药。
此后,我开始将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融合,让看似深奥的医药知识,尽可能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我深知,健康科普并非一日之功,而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日积月累和全方位投入。

李乐(左一)在给学生讲解肠道微针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资料图片)。
我发起成立了药学科技志愿服务队,带着我的学生创作科普漫画、科普图册、科普动漫、科普情景剧,利用节假日走入社区、养老院、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还邀请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来到大学的中药标本馆、药学实验室,让他们感受中医药文化,探索科学精神。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社区讲“感冒药怎么吃”,我拿了几种常见药,现场教大家看成分表:“这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千万别和退烧药一起吃,容易伤肝!”有位大爷听完赶紧掏出口袋里的药:“你快帮我看看,我刚吃了退烧药,这感冒药还能吃不?”
靠腿跑着宣传,受众还是很有限,我开通了多个线上新媒体平台账号,每天盯着热搜找灵感:流感季讲“抗病毒药怎么用”,疫苗接种时说“接种后注意啥”,用短视频把知识点拆成时长一个一个小片段。最难忘的是一场直播,在线人数超50万,评论区里“求课件”“再讲一遍”等留言刷不停,我连着讲了两个小时,嗓子哑了也开心——原来有这么多人需要这些知识!
这些年我们行程数千公里,举办健康科普讲座100余场,发放科普资料2万余份,覆盖基层群众十万余人;录制了400多个科普微视频,线上关注用户超过100万。
为更好地做科普宣传,我把撰写的100多篇科普文章,编成科普图书《家庭用药,至关重“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读物。
2019年,我得知首届健康传播金牌讲师大赛的消息,很想参加,但作为高校教师而非临床医生,内心又充满忐忑。但想到那些因用药错误延误病情的案例,还是鼓起勇气报了名。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集训如同“魔鬼训练”。我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健康传播高手——有粉丝百万的“网红医生”,有出版多部畅销书的专家。我这个西北来的“科普小白”,构思出“健康传播七剑下天山”的演讲框架,把合理用药知识融入武侠故事。经过激烈角逐,我幸运地跻身全国十强。
这场比赛带给我的不只是荣誉,更让我找到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遇到难题,我能随时和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交流;有科普活动邀请,大家也会互相推荐。有次和一位医学专家线上连麦,他说:“我知道你,第一届健康传播大赛的金牌讲师!”那一刻,我激动又自豪。
随着新媒体发展,科普方式不断革新。我通过AI技术,结合药物的特性,将常用药品拟人化设计,打造药学动漫IP,构建“药学宇宙”,创作融合科普知识的趣味故事,利用3D打印技术,打造相关手办和趣味文创。
常有年轻医务工作者问我怎么做科普,我总说:“先爱它,再学它,还要负责任。”别为了流量夸大其词,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他们需要啥。健康传播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是看到那么多曾经的伙伴们都没有放弃,看到越来越多新的朋友加入,我便继续扇动起“翅膀”。
未来,我想把科普做得更深更广,讲讲罕见病用药,帮助更多困境患者;再创新形式,把“药学宇宙”做得更有趣,让更多人远离用药误区,让健康知识照亮更多家庭。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采访整理)